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道尽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道、骄奢淫逸。马伯庸以这句诗为引,一篇八万余字的小说《长安的荔枝》讲述了背后精彩绝伦的故事,初读酣畅淋漓,进而感同身受,读罢悲伤落泪。
主人公李善德——一个底层官员,自被设计陷害承担运送鲜荔枝任务开始,辗转奔波,看尽官场百态,尝尽人情冷暖。李善德凭借自己的能力、坚持和信念,闯过千难险阻得以功成圆满,然而他也只是权力者手下的一颗棋子罢了。最终,李善德因为自己的固守本心而得罪卫国公,丢了前程、被贬岭南,却没有了在长安为官时的如履薄冰、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与妻女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小说借古讽今,情节设计令人不禁与当代职场、与自身经历相连接,啼笑皆非、感概万千。也许从古至今 ,职场乃至社会的种种从未改变,映射出人性的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但这世界上,这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一个人,心中有黑、有白,也有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有血有肉的人。同样的,在职场中,我们需要看破其中黑的陷阱以保护自身,需要擅用灰的手段来披荆斩棘,更需要保持白的本心坚守真我——这也许就是我们闯荡职场的三重境界吧。
黑暗赋予我黑色的眼睛,便可看透黑暗
事出反常必有妖。不受重视和待见的九品小官李善德,购置宅邸后返回上林署,同僚纷纷拱手施礼,刘署令热情招待、亲自斟酒,令善德受宠若惊、放松紧惕,微醺之下接了众人避之不及的敕牒,成为“荔枝使”,踏上“不成功、便成仁”的不归路。职场中需警惕反常状况,冷静思考,仔细揣摩,否则便会踏入他人设计的陷阱难以脱身。
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信任。李善德历尽千辛万苦,设计出荔枝转运法,却受一面之缘的鱼朝恩蒙蔽欺骗,险些被抢了功劳、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身在职场,一定要擦亮双眼,勿轻信他人,万事留一手,少说话多做事,尤其与利益相关绝对闭口不谈。一个聪明人不做瞎子聋子,但要做哑巴。
流程规则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李善德在协调转运荔枝过程中,处处碰壁,最终靠着卫国公赐予的“银牌”畅行无阻。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类天然地会有两种倾向,第一种是制定规则约束别人;第二种是努力使得自己成为例外。
灰色亦正亦邪,教会我们处世之道
“和光同尘,雨露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李德善为转运荔枝寻求各方帮助,却遇到各种推诿阻拦,最后受韩洄点播,明白要想办成一件事,需要带上各个部门才行,让大家都能从中获益,才能将事情办成办好,一个人吃独食,是吃不长久的。在单位中,发表文章,要将领导名字放前面;取得成绩,先感谢领导提携,其次感谢同事帮助。如此这般细小之事,无不体现这一为人处世的道理。
学会借势,不要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李善德在未得到卫国公帮助时,被人当个皮球踢来踢去,办不成事还积了一肚子气,但持了银牌后,官员立马转变了态度。我们平时办事,也一定要先请示领导、寻求支持,再以领导安排为由协调各方,工作会相对顺畅,大家少有相互为难,更容易开展工作,达成自己的目标。
守护心中的那一抹纯白,保持正能量
自身能力是立足发展的坚实基础。李善德是开元十五年明算科出身,凭借自己出众的算学能力和缜密的规划布局,设计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荔枝转运法,从而完成了众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职场上,自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才不会被挤出局。迷茫的时候持续提升自我价值,努力扎根,变得无可取代,才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克服畏难心理,不轻言放弃。李善德起初在接到任务后万念俱灰,已抱必死之心,幸得杜甫赠诗鼓舞:“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既是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后来李善德远赴岭南、实地调研、反复试验,最终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之事。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克服恐惧的最好办法是直面恐惧。勇敢迈出第一步,万事一旦开始便成功一半,生命自会找到出路。
真诚是永远的必杀技。李善德初入岭南,寸步难行,幸得老胡商与荔枝庄主阿僮帮助,才得以试验成功转运荔枝之法。李善德为何能获得贵人相助?阿僮初见李善德便说:“你这个城人,倒与别的城人不同”。相交过程中,李善德与峒人把酒言欢、真心相待,践行承诺,换取了对方的认可与真心相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亘古不变的生存之道。
李善德在转运荔枝一事中,经历了职场的黑,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运用灰的手段达成最终目标,但最终坚守本心的白,将灾难化作幸运。故事结局是:运送荔枝一事,他看到了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的悲惨社会。为揭露事实,他宁愿被砍头,也不愿违背良心,一番话语赤裸裸打了卫国公的脸,最终被举家流放岭南。转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攻破,皇帝仓皇出逃,卫国公被愤怒的士兵杀死,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那些官员们的遭遇可想而知,不是被乱军杀死,就是在战乱中逃亡。而此时的李善德一家人,在岭南安稳度日,他们在种荔枝,吃新鲜荔枝,喝美味的荔枝酒,一家人和乐幸福。
用佛家的一句话来说这是因果报应,但愿世间多一些这样的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