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小说,我感觉它应该可以是一部史诗,因为它记叙了一个游猎民族近百年的变迁,但是作者并没有以如此野心去创作它,她的讲述是温和的,沉静的,只是一个老人在回忆她的过去。
游猎民族,神秘的信仰,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些特点使人好奇。在看到书中所写到的希楞柱、桦皮船、“靠老宝”、风葬、在月光下猎杀“堪达罕”,以及他们吃肉干和各种山林植物,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种自由、淳朴、艰辛并存的山林生活。他们以大山、河流为倚靠,是真正的自然之子,他们崇敬自然,与山林共生。
虽然小说只是以一个切面去回忆一个民族的百年变迁,但是历史都是由具体的个人一点点由点及面而成的。故事里的乌力楞生活过的五代人,从尼都萨满、林奇、依芙琳到“我”、妮浩、鲁尼再到达吉亚娜、依莲娜、西班,他们每个人都在遭遇不同的困境,有人性的扭曲、挣扎,也有时代辐射造成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世界的变化并没有放过大山深处的这片土地。尾声中,达吉亚娜把妮浩留下的神衣、神帽和神裙都捐给了民俗博物馆。看到这里我的感受其实是复杂的,现代文明的滚滚洪流边缘化了这个群体,但是如果狭隘一些想,这对玛克辛姆又何尝不是一种保护呢?当然更多的是反面。像依莲娜她们,她们的痛苦和困境外人永远也不能感同身受。
这本书写了太多死亡,在看到妮浩的孩子死去时,我一度看不下去了,非常哀伤。可是这是书的主人公90岁时的回忆,她的一生太长了,回忆讲述起来只是一桩接一桩的事件,生或死,相聚或离散,交代起来自然是紧密的,但放到人生长河里,则是一段一段时而平缓时而汹涌的岁月,没什么突兀。所以在看完全书的时候,我也平静了。他们很多人都离去了,但是他们又是那样鲜活的存在过,才构成了这个遥远而亲切的“右岸”。
生老病死本就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命题。如果年纪尚小,看这本书大概还不适合,毕竟说到底这个故事还是忧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