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可的一句话来解释本文:“教学语言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如果你是一个教育机构的老师,恰巧又是15-20人班课的老师,我猜课堂上你一定经历过学员睡不醒的一堂课
讲真,你的心情我完全理解,上课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老师都喜欢,面对课上睡觉、走神、玩耍的学生老师都无语。
那你有没有倾听过那些你眼里不爱学习学生的心声:“我要是有一位说话幽默诙谐、抑扬顿挫、娓娓道来、此起彼伏……的老师,我上课就不打盹了,不玩手机了,不偷看其他同学了,可惜,我的老师不是。 ”
看到这你大概明白了,很多时候并不是你讲的内容不丰富也不是学生真的不爱学,可能是你课堂的说话方式不够有吸引力。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一起盘点一下:课堂上你怎么说,学生才爱听。
还有一个小建议,可以把这些要点分享给你的老师,让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相信还会碰撞出更好的建议,如有更好建议可以文末留言区一起讨论一下
❑ 放慢你的语速,犹如一个演讲家
我曾听过一个老师一口气发布了一连串指令:
“同学们,大家把上周布置的作业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从后面往前面传;今天的进门考试卷我发给大家,第一排的同学到讲台上来领,从前面往后面传;还有关于上周的家长建议表也要放到讲台上,没有家长签名的先不要交,下周签好名再交上来……”
你想,面对这么一连串的指令,注意力集中的孩子问题不大,会一一加以分辨并执行,而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就来不及识别了,只能根据以往经验,等待老师的多次反复或者干脆不执行了。
课堂上,老师在发布指令时应该适当地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接收信息并加以消化的时间。
同理,课堂上知识点讲解是一样的,一旦老师语速过快,学生就来不及获取语言本身表达的信息,而只注意到教师表达时候的状态,并去分辨教师是高兴、烦恼,还是生气。
如果老师语速过快,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而老师其实也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讲的内容学生就是不好好听呢?
聪明的老师总是在合适的位置,合适的场景放慢语速,渐缓的语速夹带着个性化声音的特质,渲染出重点知识。
比如,电影里国王容易在每句话结尾口吃,于是他经常在句末停顿,这反而让一些关键词语“上帝”、“全世界”、“挑战”)的感染力被额外加强了。
那是不是整堂课语速就缓慢进行下去呢?也不对,教学语言节奏过慢,不仅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精神涣散,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与效果。
实践表明,教学语言的速度以每分钟90-120个字为宜。
该何时快何时慢?
① 年级越低,越要相应地放慢讲话的速度,增加停顿;
② 描绘一件生动具体的故事,讲述部分可以快一些,这样能顺利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 通过摆出了几件事实,启发学生经过思考得出一个结论时,语言要放慢,给学生以充分的推理判断和思考的时间;
④ 在归纳叙述概念、结论时,要逐字逐句清晰准确,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 清晰表述,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孩子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不断获得知识与习得能力的,这句话是对的,但是老师在课堂上要避免无意义的语言重复。
还是拿上面老师一口气发布很多指令来举例,我猜他的课堂经常会乱成一团。因为他会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指令,而一口气连续喊三四遍。
当学生意识到老师经常一条指令重复多次时,他就不会在老师第一次发布指令的时候认真聆听。
尽管在执行指令或学习新知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是他确定老师会多次重复,所以他还是不会认真去聆听。
恶性循环从此在教室里上演:老师重复讲,学生继续不认真聆听,失误继续频频发生。
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老师要从一开始表述时就力求简单、清晰、准确,这样的语言才有力量,同时还训练了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表述的习惯。如此一来,才可以避免教室里上述乱糟糟的场景再现。
❑ 从学生角度出发,他不再昏昏欲睡
课堂上很多学生听不进去,那是他感觉老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只是在给自己传授知识而已。
建议一:在课堂上多用“我们”。
多用我们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效应”,跟课堂的心理距离拉近了,自然走神的几率变小了。
在课堂上老师需时刻牢记:在对谁讲话?最想让学生了解什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兴趣又是怎样的?
建议二: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用“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如果哪位同学课堂上昏昏欲睡,你可以用这招快速把他拉回来:“小明,数学老师说你很棒,或是你妈妈说你在家天天坚持阅读。”
老师在运用第三人效应时,一定要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如果第三人的话是无中生有,一旦“穿帮”,学生对老师的信任都将大打折扣。
如何把握信息的真实性呢?
这就需要老师们做好课后服务跟踪工作了,把每个学生课后的情况了解清楚,助你课堂上游刃有余。
❑ 学会控制声音,让它更有质感
有的老师认为,嗓音是先天的,后天不可逆转;但我认为,嗓音与声音是两个概念。嗓音是天生的,或粗或细,或高或低;而声音的质感是后天修炼的,或粗犷或柔和,或明亮或内敛。
教师的语言如果有质感,学生就会在第一时间做出各种判断:老师是很自信的,老师是能力很强的,老师对我是友善的,老师处理事情是公平、公正的,老师是理解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老师是真的为我好……学生会基于自己的判断,明确自己与教师之间各种行为的底线。
而如果教师的声音没有质感,学生则不容易信服。学生会通过各种行为,不断去试探,努力去判断“这个老师是怎么样的”,然后确定自己在这个老师面前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总是非常冗长,在试探的过程中师生彼此会很辛苦。教室里的各种违纪现象、失控现象,通常都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有质感?
1.发音的技巧
声音微弱,学生听不见,影响教学效果,扯起嗓子喊,结果是“费力不讨好”,过分使用声带,造成声音嘶哑,损害自身健康。
呼吸是发声的基础,“气息通过喉部声带的震动形成声音,再经过口腔和鼻腔协调合作产生“共鸣”,最后通过舌、齿、唇的协调动作发出各种音调,形成我们丰富多彩的声音。吸气是发声的准备,讲课时要求老师吸气多一些,吸得深一些。
咬字不准,吐字不清,语言含糊,这也是老师讲课时常见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进行朗读练习,选取精彩的文章段落,放慢速度逐字逐句朗读,有意识地注意字音的完整。最好能象曲艺演员那样,选两、三段绕口令,锻炼唇、齿、舌的协调活动功能,持之以恒便能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2.声调的掌握
声调上的抑扬顿挫、高低快慢的变化,是老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语言技巧。
语音语调的变化是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无变化的语言则是导致学生疲乏、精力不集中的重要原因。
上课犯困的学生深有感受:老师说话的声音和语速都在一条直线上,好像催眠曲一样。
提高音量、降低音量、沉默等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
教学中讲到关键点时,或需要强调突出某个问题时,可以提高声调,放慢速度;
① 讲一般性陈述和过渡性的内容时,可用中低声调交替讲解加快语速;
② 当发现学生出现疲态时,应及时更变语音语调,以引起注意,重新兴奋起来;
③ 短暂的沉默是教师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引起学生注意教学内容,激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比如,当教室内比较喧闹时,教师利用短暂的沉默,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或讲完一课的重点后停一下,然后再轻声地重复一遍;或向全班同学公开提出问题后,适当地有意地停顿,而暂不要求谁来回答这都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教学质量。
3.讲课的幽默艺术
从心理学上来讲,老师讲课时如使学生感到有趣,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听起课来精神集中,记忆深刻。反之,如果老师的语言呆板、平淡、抽象,缺乏一种吸引力,学生听起来平淡无味,自然会印象肤浅,效果不佳。
教师的语言生动、风趣虽不可能象相声演员那样来吸引学生,但课堂上注意语言幽默风趣却是非常必要的。
比如,形容哈尔滨冷,单单说哈尔滨很冷,大家感觉不到冷,如果换成一个非常幽默的比喻:“冬天在外面放一块肉狗都不会叼走,因为它压根啃不动”,冷的效果感同身受。
据说新东方老师都是幽默高手,看看他们是如何炼成的?
① 幽默需你不断修炼,据说在新东方每位老师备课时,都要求写逐字稿,你能做到么;
② 幽默可以先从搞笑学起,听听相声和脱口秀,或者看几本幽默口才训练方法就可以在你的课堂上施展一番;
③ 幽默自然不是简单的一笑而过而是辅助学习知识,因而幽默还需要结合知识点,目标是加深学生的理解。
比如,化学知识点:地壳中排位前10的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钛,方便学生记住且不忘,可以音译成幽默的口诀:养闺女贴锅盖,哪家没青菜?
当然,还需要老师们时刻拥有一颗不断创造幽默的心~
我们的愿望:课上,所有孩子都不再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