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我们县通知所有人员都要进行核酸检测。妈妈给我打电话要户口本(前段教资认证,所以户口本在我这)。按常理说要身份证就可以了,不过村干部通知也要户口本,那可能是备用。最后决定,妈妈先来县里边,然后再和我、姐姐一起去进行核酸检测。
挂电话之后,吃着早饭,我和姐姐闲聊。姐姐提到了很多个小事件,提到很多跟我们关系不太多的人。我突然问:“姐姐,咱们不是说要做核酸检测吗?怎么聊到这里的?”捋了一下,原来这些看死毫无关联的小事件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词或者核心句的。我们的核心就是“妈妈总是给别人找事”。
姐姐:“你说这让我恼火不恼火?”
我:“恼火,听着就很恼火。”
姐姐:“妈妈不考虑实际情况,直接就说’你赶紧…’。我真的好烦。”
我:“我只要听到’把你养活这么大’类似的话,我就要爆炸了。”
妈妈有时候做的很多事,我和姐姐真的不能理解,想不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么是这样的呢?直到现在,对于之前发生的很多事,我和姐姐依旧不能释怀。我放掉原本这个时间段的安排,我要先吐露一下心声。
故事很多,讲不完,我也没准备讲。光通过上面几句简短的对话,可能就会让大家觉得“我和姐姐怎么这样说自己的妈妈,字里行间透出对妈妈的嫌弃、厌恶,甚至恨。”不过这篇文章的主题不是这个,再回到题目《60分妈妈》,请往下看。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育儿理论:Good enough mother 。国内心理学家曾奇峰先生将其翻译为“60分妈妈”。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的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
这个理论是上大学期间,我跟着一个心理老师学习时了解到的。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理论,让我轻松许多,让我能客观地正视对妈妈的情感,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
正面情感,比如我爱妈妈,我理解她每天做饭洗碗的辛苦,理解她的唠叨是操碎了心,是希望我更好等等。
负面情感,比如我恨妈妈,恨她做的许多事,听到她说“把你养活这么大”类似的话,我就要爆炸等等。
以前,我对妈妈的负面情感肯定是远远大于正面情感的;了解60分妈妈理论后,慢慢的负面情感与正面情感趋于平衡,我现在才能写出这篇文章。
如果用0-100给妈妈打分,妈妈可能做不到100分那样优秀,也绝不会0分那样差劲。大部分分值应该在70以上吧,这是我瞎猜的,可能我内心希望我也可以给我的妈妈打70分以上,但实际也就是60分了。恰巧60分,刚刚好。
现在的我,性格乐观开朗、自立自强;工作有着落,也买了二手车;有位爱我的男朋友,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老师。我现在对一切都好奇,想学习更多知识,想提升的更快些。苏格拉底的名言“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是无知的。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多,我也从一位不读书、不学习的人,变为可以自己打开书本看书、愿意多学习的人。就整体而言,我对自己的现状还是比较满意的,当然我可以做的更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如果这样看的话,我的妈妈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到我的分值60分,这就可以了!因为就是不够完美,不过60分已经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