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家长都反应孩子的自控力不好,不会自我管理。常常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没有计划性、拖延磨蹭、一边做作业一边看手机、做15分钟作业去马桶上坐了30分钟、缺少毅力、缺少主动担当等。
如果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做原因分析的话,能找出N多条原因。我们今天就不一一分析了,给大家介绍一款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心理学实验,也许对大家会有所启发。
1、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20世纪60年代设计的,名字叫“延迟满足”实验,后来成为了发展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都是4岁左右,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
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
大约不足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整个过程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2、
这个实验的最初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却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然而,米歇尔在偶然与同样参加上述实验的3个女儿谈到她们幼儿园伙伴们的近况时,他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延迟满足”的能力存在某种联系。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但是这都是参加者说的,和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难免有些出入”,米歇尔解释说。
3、
对于当年的实验,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孩子是否愿意等待取决于他们对棉花糖的渴望程度。但是,很快证明了所有孩子都急切想得到第2颗棉花糖。在米歇尔看来,这个棉花糖实验对参加者的未来有很强的预测性。“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米歇尔说,“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
这个实验说明:那些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他们能够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的实现。
4、
看完这个实验你是不是有很多的思考呢?是不是也有冲动用“延迟满足”训练自家孩子呢?相信根据上边的介绍你一定能够设计出原创的、符合自家孩子年龄段的,拥有自家风格的“延迟满足”小训练,训练中有什么心得体会,记得与我们分享噢。
所有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披荆斩棘,用不好会划伤自己的手。训练之前,给大家几点小提示:
(1)、 孩子是主体,而非家长。记住需要成长的是孩子,家长不要急躁。好多家长比孩子都急,恨不得替孩子去做好多事情。达不到目的就软硬兼施,效果也不好,其实家长需要的是耐心、坚持和陪伴,静待花开就好。
(2)、 确保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家长不要情绪化,孩子没达到自己期望就数落孩子,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甚至产生挫败感、自卑感,弄巧成拙。
(3)、 家庭关系更重要。家庭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土壤好了,孩子一般来说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