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没有人认为自己不会说一样,几乎没有人认为自已不会听。可事实上,大多数人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地倾听。从某种意义上讲,交流的有效与否往往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反过来说,失败的交流往往源自听者的疏忽。不夸张地讲,倾听能力的强弱,几乎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里,任何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听某些人的话,或者,反过来,依赖某些人听他的话。人们总以为倾听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并且自然而然地认为阅读能力比倾听能力更难养成(也就想当然地认为阅读比倾听更重要)。这种认识导致正规教育体系在长达10多年的教育过程中,从未有过针对母语的“听力”课程教师在课堂上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教授同样的内容而台下的学生居然永远只有少数能够全面把握教师所讲述的信息——倾听能力的巨大差异也许是这种永恒尴尬的最好解释之一。
为了真正做到有效倾听,最需要克制的就是“过早质疑”。尽管我们都知道不应该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对方所说的一切,人们总在提倡的“质疑精神”也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倾听的过程中不善于控制自己、随性发出质疑,是最妨碍有效倾听的行为和心理。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回顾”与“预期”。
所谓“回顾”,即使说复杂了听起来也很简单:说者刚刚都讲了些什么?
可是,相对于阅读过程,倾听过程的记忆难度要高出许多,因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返回重读,而在倾听过程中往往需要打断说者才能“回顾”。问题在于,打断说者几乎总是“不好”的——要么不礼貌,要么不恰当,要么不可能……遇到“长篇大论”(不含贬义)的时候,随着倾听时间的延长,记忆的难度将会不断增加。
“发现自己遗忘了太多信息以至于无法理解”会造成目大而又无法解决的压力。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会产生“见鬼去吧”的情绪——这是唯一看起来“无害”的出路。
阅读至216页
5.10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