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一个挺有趣的热搜:#喝水太少也会导致过劳肥#
吓得我拿起手边的水杯,猛喝一口,然后,呛着了......
再然后,嘴巴总是淡淡的,刚喝进去的水总想泛上来。
哎呀,是姿势不对。
确实,天气越来越热了,很多人稍微一走动就会大汗淋漓,然后感觉到口渴难耐,就想喝水,这个叫“渴觉”。
我们身体中的下丘脑会分泌出一种叫“抗利尿激素”的物质,会参与“渴觉”的产生。
之前有研究表明,每天喝水少于1200毫升的人,其抗利尿激素的水平会显著上升。同时,抗利尿激素水平较高的人群患代谢综合征合并腹型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认知障碍、冠心病、肿瘤等疾病的风险会有所上升。
这么看来,喝水真的好重要。但小素有个问题,有没有朋友跟我一样,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奇怪,怎么喝水,都不解渴。
后面才知道,喝水的套路也很深。按科普说的每天八杯水,也不代表我们“会喝水”。
我慢慢来给你理一下这个套路。
占人体体重七成以上的并不是水
地球表面70%都是水,人的体重70%以上也是,但它并不是水,而是津液。
《黄帝内经》说过,我们身体的水不以水的形态存在,而是以津液的形态存在。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比如:脑髓、骨髓、眼泪、唾液、精液等等。
喝进去的水与津液直接相关,津液由水转化,而后输布到身体各部位,滋润濡养脏腑、形体、官窍等器官组织。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津液转化是一道水利工程,它来源于饮食,肺、脾、胃、小肠、大肠、三焦等就是参与转化的各部门,饮入口中的水,需要被温暖、消化、过滤、吸收以后才能变成津液。
充足的水饮类食物,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是津液生成的脏腑基础。
如果其中一个脏腑部门出了错乱,那喝的再多水,也无法转化为津液。
当水无法转化为津液时,人的“津液不足”,可能表现为口干舌燥唇干甚至喝水不解渴、出汗少、体温升高、皮肤粗糙起皮、小便量少等。
喝进去的水转化失败变成什么?它变成身体的负担,形成水饮、水湿,导致肥胖、头晕、胃口差、咳嗽等等。
喝水不解渴,身体不缺水,缺津液!
体内的津液在脾脏内运化生成后,会随着其他脏腑发挥功能输布濡养全身。我们再打个比喻,喝进去的水,就好像在饮料车间等待装瓶装箱的原料,由货车运送去各个售卖点。
当车间原料不足(喝水不够),生产不出来这么多“饮料”,各个售卖点的饮料也就会相应减少,全身各链条都会出现“缺水”的表现。
当原料充足(摄入水分足够),却因为车辆维修无法将饮料运输到各个售卖点(脾脏运化输布以及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无法正常运作),导致饮料滞销,各售卖点饮料还是“断货”,身体一样会表达出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这时候如果补充更多的原材料进去,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还会加重车间生产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是原材料不足,那么身体表现出的“缺水”表现是真实的,人会有强烈的饮水欲望,并且在补充水分之后,口渴、咽干、舌燥等问题可以快速得到缓解。
如果是“输送链”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体内其实本身是不缺水的。口干舌燥的表现虽然也有,喝水非但不能解渴,还让体内有撑胀感,我们甚至会感觉胃内或肚子里全是水。
再后面身体抵触这个不适感,口干却抗拒喝水,喝了水舒服,甚至想吐。身体是在跟我们抗议,它缺的不是水,是津液。
调理脏腑、完成津液转化,才是解决“喝水不解渴”的最佳解决办法。
喝水姿势,可以讲究点
▶ 规律饮食,少食生冷
不渴不喝,喝必热饮,饮则三口,是为有品。不是穷讲究,而是这么喝水才能快速转化为津液。
夏季炎热,食生冷会加重脾胃功能负担,不能真正解暑降温;
食辛辣油腻容易出现津液亏损,这是由于辛辣油腻之物多为温燥之品,本身就易耗伤胃肠津液。
脾胃为人体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可直接导致津液损伤。
▶ 适当食用应季水果蔬菜,预防“原料不足”
【西瓜】味甘、性凉,可以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小便;
【桃子】味甘酸、性温,可以生津润肺、润肠消积、强肌美肤;
适量食用这些可以在炎热的夏季不会过度缺水。
▶ 换个吃法,让由水生“津”
要让我们喝的东西,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东西。
喝水不能解决口渴问题的情况下,小素建议改变策略,转攻水饮类食物,我非常推荐银耳羹、乌梅茶。
银耳味甘、性平,有滋阴生津,润肺补肾的作用。
它含17种氨基酸,堪比10倍燕窝胶质,富含天然润动力,可以帮助水由津液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