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聊起了端午节,接着聊到了屈原,然后就是关于屈原之死的问题。我半开玩笑的说,屈原有可能是被谋杀的。当时上五年级的女儿说,书上不是说屈原是为了爱国投江自杀的吗?我说屈原死后有十二疑冢,这很可能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遗体而故意建造了这十二处疑冢。这时老婆说,你这又是看了哪个专家为了博眼球而发表的惊人言论?
我说端午节人们向江中投种子喂鱼虾,希望鱼虾吃了粽子之后让屈原的遗体得以保全。那为什么还要举行端午节赛龙舟的活动呢?那么可不可以理解为屈原是被杀手在江上追杀,后来被装入袋子投入江中。当时的老百姓只是使用隐晦的方式来表现屈原被害是的场景。老百姓为了更好的保护屈原的遗体,故又修建了十二座疑冢。投粽子,赛龙舟只是当时场景的再现而已。
我说完这些之后,老婆听得有些不耐烦了。她说你从哪弄来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分明就是阴谋论吗,有些人就是喜欢阴谋论。我听后还没有想好如何回答,老婆又问我说,你平常看那些心理学的知识有什么用?我说可以更好的了解人啊。之后,就是无言的局面。一家人默默的吃完自己的饭,再无半句闲话。
后来想了半天,到现在自己的大脑中才开始有了一点如何消除沟通障碍的心得。
1、如果你们两个不再一个频道上,就先不要聊了。
这样可以防止冲突的发生,但是如果突然中断聊天场面会显得比较尴尬,你就在90%的时间里只选择倾听就可以了,偶尔礼貌性的回答一下就可以了。
2、如果你说的信息是对方不知道的。
这个时候沟通起来会有一些小困难。这是你可以学习理查德.费曼的学习方法:把一个复杂的道理通过类比打比方的方式让对方搞清楚,就是降低对方的认知难度。当对方知道你讲的信息所表达的含义的时候,沟通还是可以继续下去的。
3、如果你说的信息与对方的原有信息相悖时,这个时候的沟通就会陷入僵局。
因为人们固有的知识在大脑中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突然之间让对方把这些知识抛弃再接受新知识,这是很困难的,很容易造成认知的分裂。
比如上面讲的:屈原可能是被人谋杀的,但是我们从小在教科书上学到的屈原是热爱自己的国家才投江自杀的。所以,要让别人接受屈原被人谋杀这个信息可能会触及到从小就形成的固有观念。此时出现冲突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总是说:改变太难了。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大脑不愿意接受有固有知识相悖的信息。所以,你在聊天的时候要聊一下大家都感兴趣和都了解的信息会更好一些。
4、在聊天的时候,只是就事论事,不要涉及的其他的方面。
我们总是说对事不对人,但是有时我们并不能完全做到。我和老婆本来是谈论屈原的问题,结果后来老婆问我,你看那些心理学的书有什么用。我当时听完之后内心感到一些不快,但是当着孩子的面不便发作。结果,聊天就陷入了僵局。
5、不做“花剌子模信使”
1995年,王小波在《读书》杂志发表了一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的文章。
“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过国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奖励,给国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花剌子模的国王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
你即使把信使斩杀了,坏消息还是会存在,并不是信使导致的坏消息。事实上,我们的大脑就是不喜欢坏消息,进而也不喜欢带来坏消息的信使。所以,“斩杀信使“的道理,给我们最直接的教训,就是…...不要当那个信使。有什么坏消息尽量让别人去说。这也可以说是为什么尽量不要给人提供负面的反馈。
当然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你不得不传递一个坏消息,那你应该想办法让对方相信,你完全是出于好意。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你至少应该有个思想准备,对方会有一种想要射杀你这个信使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