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另一部周群写的《汉代文学思想是》,也是许结在他书中出现的,我不由又读起来。
即使这样,由于汉代文化太博大精深,想做到排沙简金太不容易了。
今天虽然也写了一些,没有写完。看这本书记下一些读书笔记也非常有用,就分享一下吧。
《中国文学思想史(先秦至北宋)》周群
>>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荀子曰:“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5)此之“文”,是广义的“杂文学”,是蕴含着多种学科的一体之学。
>> 对文学内涵的理解便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古代思想而非批评的角度可以直击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而了无“削足”的苦恼。
>> “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又一是文学批评完成期。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演进期;
>> 《荀子·儒效》篇中就曾对儒家的主要著作功能进行了分别说明:“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
>> 刘台拱曰:“之”下当有“道”字,与上两“之道”对文。)《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 “故《风》之所以为不逐者,取是以节之也;《小雅》之所以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颂》之所以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毕是矣。”(
>> 王先谦在注解“《诗》言是,其志也”时曰:“是儒之志。”(4)这种共通性的特点,是先民受到历史条件(诸如物质的书写、精神的认知等)影响而产生的,虽然对早期文学思想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同时也赋予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先天”所禀赋的强烈的文以明道的基因,文道关系也成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的核心课题。这也决定了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史,必须在特定的学术文化背景之中进行考察。
>> 《诗经》中有较多关于诗歌抒情言志功能的叙述。
>> 《今文尚书·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1)
>> 何谓“志”?朱自清先生指出,“志”已经指“怀抱”了。(12)孔颖达训释《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六志”时云:“此六志《礼记》谓之‘六情’。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 “志”与“情”具有互文的作用,“缘情”与“言志”具有一体的性质。从《尧典》虞舜所言来看,诗乐是一体的,“永言”“依永”之声律,也具有一己的特征,带有明显的“情”的烙印。
>> 如他称《周南》《召南》“勤而不怨”,《邶》《庸》《卫》“忧而不困”,《豳》“乐而不淫”,《魏》“大而婉,险而易行”,《小雅》“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大雅》“曲而有直体”。对《颂》的评价更为全面具体,其中既有关于情感表达的“度”的含义,如“忧而不困”,“乐而不淫”,“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等;
>> “信言不美”“见素抱朴”,尚质轻文,尚朴质自然,反对人为雕饰之美。因“信言不美”的表述,老子常常被视为美
>> 初时战乱甫定,民不聊生,因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与民休息的策略,生产得到复苏。与秦朝轻视文艺不同,汉朝的统治者一般都雅好文艺,直到东汉后期的灵帝,喜好文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1)。这为汉代文艺的复兴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随着儒学独尊,儒家文艺观也占据正统地位,并影响了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基本路向。
>> 《乐记》对乐的论述则更加具体全面,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