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难耐的夏日,徐徐而过的晚风,总会回忆起和家人一起吃薄壳粥的时光。夕阳西下,一碗温热的白粥、一碟余热未散的炒薄壳,是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最能下饭的美食了。
每到夏日,酷暑难耐,傍晚夕阳西下,咸甜可口的薄壳粥准时出现在大多数家庭的餐桌上。薄壳,学名寻氏肌蛤,诏安称为“港仔”,是生长在海边滩涂中的一种小贝类,形似瓜子,色如未熟之玉米,色青绿,壳甚薄,轻咬即碎。东南沿海的海边滩涂盛产薄壳,每逢盛夏,薄壳们也由青绿色变为了成熟的青黄色。
薄壳成熟的时候,渔民们泡在海水里用特殊的工具从海泥中捞出一大串一大串的薄壳出来,新鲜的薄壳刚从泥里面挖出来的时候就好比花生一般,几十个薄壳用足丝连到一起,混带着乌黑的海泥。简单的清洗过后,需要用手将薄壳从足丝一一摘离,放入盆中,虽然简单,但去除坚韧的足丝与咸湿的海泥,很能考验人的耐性。
罗勒,又名七层塔或九层塔,一种常见的香料植物,潮汕称之为金不换,能去腥提味,最重要的是罗勒有一种特有的芳香,是其他调味品无法比拟的,罗勒之于薄壳,称之为金不换一点也不为过,没有罗勒的炒薄壳食之寡味,淡如干柴。热好锅,加一点油,加热之后放入罗勒叶与蒜瓣,炽热的油温使罗勒叶舒展身姿,溢出的香味随着油烟四散开来,美妙的香味,无法抵挡的味道,清新浓烈,沁人心脾。
炒完了罗勒叶就直接加入之前备好的薄壳。青黄色、亮晶晶的薄壳放入烧热的炒锅中,水与油的交融迸发出了十分壮烈的声音,飘起美妙的云朵,盖上锅盖,只要几分钟,高温使薄壳迅速张开那薄薄的防御层,如同初开的花朵,骤然绽放。浓鲜的汁水,罗勒的沁人的香味,与盐水,油花霎时间结合在一起,或黄或白的胖胖的薄壳肉在释放出汁水之后,又迅速吸收锅底的浓汤,几分钟之内,峰回路转,光影变换。
未等薄壳肉老去,便可马上出锅装盘,如珠坠银盘的薄壳散发出浓烈海鲜味与罗勒的香味,再浇上锅底咸甜浓厚的薄壳汁,美味便大功告成。泛着油光的薄壳,藏着无数肥嫩无土的白白胖胖的薄壳肉,食薄壳如食瓜子,貌似锋利无比的薄壳,入口之后舌尖轻转,肥嫩鲜美的薄壳肉便纳入口中。
薄壳虽美味,但需耐心,没有耐心的孩童总会希冀大人们的帮助,溺爱孩子的大人们不厌其烦地将白白胖胖的薄壳肉一一挑出,放入早已变凉的白粥之中,用勺子慢慢搅拌一下,薄壳肉便均匀地分散在白粥之内,即使是最挑食的小孩子也会忍不住多吃几口。
夕阳将沉,华灯初上,简单的饭菜,熟悉的薄壳粥,用勺子分了一些薄壳在小碗里面,在白粥上面倒入一点薄壳汁,用筷子夹着薄壳放入口中细细品尝,就着清凉的海风,绯红的晚霞,香凉可口的白粥,温馨可人的晚餐。
历尽千辛万苦摘完薄壳之后,将其放入盆中用清水洗净,晾干,再放入盆中,加入盐巴,快速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让薄壳更好地吸收盐分,静置一段时间备用。接下来需要的是一种最重要的香料,也是炒薄壳最关键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