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冯老师的课,真的感概万千。因我嘴笨,不懂得说太多让人开心的话,唯有在心里默默的感激他,这里再次诚心诚意说句:“冯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
昨天晚上,冯老师利用私人时间给我们授课。开篇就给我们讲了,如何获得写作素材和如何积累写作素材。这也是我最想听,最迫切想知道的一点。
因为我平时更文总觉不知写啥,这下好了,经冯老师这么讲,如同醍醐灌顶,让我受益匪浅。
冯老师的课上表达的很清楚,最初可从身边的人开始取材,之后还可从生活、书本、网络、聊天等途径取得。除此之外只要用心观察,会发现万物皆可写,素材取之不尽。
我不禁想起那天在体育馆看到的场景,有正在训练幼儿体能的,有足球比赛的,有在散步的,有在跑步的,有抱着婴儿扎推聊天的,还有很多……
其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家三口正在那玩游戏,这不禁勾起我的回忆,在儿子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也经常这样玩,也是在那个位置,只是换了人和游戏。
那场景虽然已经过去多年,却在那刻让我感觉就在昨天,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历历在目,所以我就有取这画面为素材的冲动。
冯老师说可抽出某个画面单独写时,我才发现那天的其它画面竟就这样被我忽略了,原来可写的素材真的好多。
当我终于突破素材匮乏的困境时,我真的很开心 。但同时我又开始发愁了,新的挑战却悄然浮现,一个画面很快就写完了,字数根本达不到要求。
要不怎说冯老师厉害,他像有读心术一样,接下来就讲了如何扩展文章。我开心的自言自语道:“哇!简直太懂我心了。”
他的意思是每件事或每个画面,从小的细节开始,每个小细节写好就可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心里就冒出了那天的画面,那我也可以将看到的所有画面一一分开来写,之后再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那字数肯定就上来了。
原来写作也如同走迷宫,站在最高处俯视,就会发现迷宫是由一个个小格间合成的。同理,站在文章的最高处往下看,每个细节不就是迷宫里的小格间,合在一起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文章字数要求是解决了,但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还是挺难的,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单错别字就一大学问,如果语文基础不扎实的,使用起来就很容易错。像冯老师课上用作例子的“的、地、得”三个字,就是一个难题,即使听完冯老师的课,反复看这个点后,我也还是未能完全掌握,用起来还是拧不清。
除此之外,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为什么看了书还是写不出文章。听了冯老师的课才知道,此看书非彼看书。
冯老师说要带着问题去看书,并且强调不是只看一遍。他用《阿Q正传》举例说明,阅读一本书,需要读上好几遍,甚至十几遍。
第一遍是浅浅的读,知道个大概,好笑的笑一笑就过去,权当看故事,感觉这不就是我吗。
之后每读一遍,感受都不同,从一个旁观者到发现者→醒悟者→认知者→感同身受者→延伸者→最后是警醒者。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不同的收获。
多读优秀的文章,多阅读优秀的书籍,从中学习。冯老师例举很多优秀的书籍和文章,有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还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最后,冯老师借助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详细的给我们做了解析。细讲每一段时,引出了卡文写不下去时应如何应对。
这让我如同溺水时抓到浮木般得到解救,以后写文时就可尝试采用延伸、扩展、引用等方式增加文章的厚度和深度了。每次进步一点点,向冯老师靠齐。
冯老师的课真是让我学到不少知识,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帮助,不仅让我解决了写作中缺乏素材和字数不够的问题,更让我深刻理解了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深入阅读来提升写作水平。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完冯老师的课,更觉自身很多不足,今后定要多看书,认真阅读,好好向老师学习,利用学到的知识将文章慢慢完善,才不辜负冯老师的无私授课。
最后,再次感谢冯老师的精彩授课,期待在未来的写作道路上能够继续得到您的指引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