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否理性,以及人性中的自私,对于经济系统中会产生什么影响?
阿尔钦的观点告诉我们的是,这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要成就一件事,是我们创造出条件,还是正好适应了环境,是我们自己的努力,还是运气成分多一些呢?这些因素上并没有最优解,只有最优区间。最终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来的个体,也就是被环境选择的“适者”。
亚当.斯密的观点告诉我们的是,人性中的自私,也就是“利己行为”,会推动着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想要达成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并跨越血缘关系与有限地域约束的小圈子,就产生提供“交换”的市场这个大圈子。
但是在现代的商业社会中,人类的大规模协作处处可见,今天“一支铅笔”故事中,正是说明了在人类大规模协作中,“市场”扮演重要角色。现代的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独自生活,什么都靠自己。那么“时间”这个刚性资源将是最大的成本。在狩猎时代,人类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填饱肚子上,所能产生的圈子是自己家庭之外附近的邻居小圈子。在进入农耕时代,由于驯化了农作物,食物也有盈余,更让“时间”资源有了盈余,推动圈子扩大,产生可供“交换”的市场。
进入现代社会中,专业的分工体系,更让每个人可以依自己兴趣与专长,进行生产,并与他人产生大规模协作,大幅度提升效率,让“时间”资源更有盈余,可以建立教育培训系统等,更进一步提升技能,积累经验与知识,又更加提升效率。这主要的关键因素,是“市场经济”的正向推动。
那么,现代社会的分工和合作已经到达如此精细和复杂的程度,为什么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穷人呢?个人觉得,穷人的问题在于其没有办法提供“市场经济”中可供交换的价值或是产品。进一步深入探讨,也就是能够提供的产品或是劳务,并不“稀缺”。在现代市场经济推动下,人类的大规模协作已经达到空前的地步,每个个体都无法避免的身处其中,更是其中的一部分。越是“稀缺”,价值越高,而穷人通常是在协作系统中,提供相对不稀缺的劳动,而且不愿提高效能,更容易被取代。
所以,对比到我们个人,为什么要要不断地成长,来提升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让自己的价值更稀缺,更可以融入大规模的协作系统中,可以“利己”更可以“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