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思维禁锢
请问:让一个地区脱贫,最好的方式是给钱么?
不是!
非洲穷困,给钱能解决问题么?
答案是不能!!!数千亿的资金投入非洲,并没有让非洲脱贫,反而救济品挤垮了当地稍有的制造业手工业,援助让当地官员更加奢华腐败,钱发不到民众手中。
就算钱到了民众手中一部分,由于观念的落后,大多数情况都是消费一轮然后继续贫困。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困境。
传统思考方式系统思考方式
问题的因果关系明显问题的因果关系不明显,不直接
而且常常复杂,互为因果
外界的人和事是问题的根源
只要换掉,解决掉他们,问题就解决了
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者取得进步
一个方法若短期有效,长期也会有效短期的修修补补,长期反而可能有坏处
优化每个部分就能优化整体优化结构,才能优化整体
下猛药,同时开始许多独立的改变只做几个关键的长周期动作,会让整体改变
思考方式没有绝对的孰优孰劣,或者谁对谁错。只是世界复杂,不能一直用传统的思考模式。问题越解决越多。
如果不理解系统,即使看到一切,也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只是Look(看),没有see(看见),更不可能insight(洞察)。
四种受益终身的增长引擎
一、好习惯(鉴别一个习惯好不好,看它能否形成正循环闭环)
二、从兴趣培养到能力提升(感兴趣-投入练习-提升能力-兑现价值-有所回报--更感兴趣...)
三、快速学习的IPO(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输出产品)
四、企业管理中的“信-任”循环
四种危险的死循环
一、穷着越穷
二、投入不足
三、工作狂循环(工作狂需要工作,而真正会工作的人是热爱工作)
四、做自己(注意识别很多做自己的内心诉求是“求认同”。我们不可能通过讨好别人来做自己,与他人攀比是永无宁日,绝无胜算的自我恐怖主义。)
正循环和负循环共同点就是: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相悖。
正循环开头感觉很累,不舒服,反人性。而负循环开头往往有盲目带来的充实感,不投入带来的安全感,或者工作狂带来的成就感。负循环的短期感受都很好!
勤奋是有境界的:
低水平的勤奋靠努力:要学习!
中等水平的勤奋靠方法: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好的方式。所要做的是学习。
高水平的勤奋靠选择目标:集中精力,做更少,更重要,更有杠杆效应,更好的事儿
一个经常说自己做不到的人,能力范围会越来越小。会成为一个无助感很强的人。
但如果对自己说“我选择不做”,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过程。需要的时候,是可以做到的。现在不做,是因为还不够想或者不愿意。
同理,之所以有时候没主见,是因为认为自己的想法不重要。在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上,一定会坚持的。
例如:“如果老板问你,这个月的工资不发行不行?”
“不行!”
“真的真的真的不想发呢?”
“真的不行!”
很多人其实不是毅力,技术问题,而是价值观的问题,他不认为自己坚持的东西重要,或者足够重要。
不同的角色思考问题的深度,目标都是不同的。例如,培训学校的校长该不该关注一节课?该关注这节课的哪个方面?
自己上好一堂课!—老师的思考
如何培养一个学科的老师上好每一堂课—学科组长的思考
如何才能推广好的培训方法,让各个学科的老师迅速成长—副总监的思考
建立怎样的机制,能够调动上好课,爱分享的积极性—校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