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和自私着两个对头冤家的词语,如果没人点破的话,几乎所有人都想不到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无私是好?自私是坏?
不,两个词语都是镜中的倒影,取决你从哪个方向去看待。
一个人要是完全大公无私,那他多半会丢失自我。一个人要是完全自私自利,那他多半会被驱出群体。
无私和自私本便没有好坏之分,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契合。
可现在,无私被过度赞扬,使它成为了人们对善意最大的误解。
1、想无私,先自私
和“爱人先爱己”一样道理的是,一个人想要成就无私,先必须要懂得自私。自私是无私的先决条件。
就以当前的社会而言,每一个成功人士都是从自私做到无私的。
打个比方,如果一位企业家在创业初期不去敛财,反倒开始就把自己为数不多的资本捐给慈善事业,那他的理想宏图也不可能得到实现,更不可能在将来自己拥有雄厚经济的时候创立自己的基金会。
想要无私,必须得先学会自私。
一个人如果毫不顾忌自己的能力就去“无私奉献”,这绝对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他很可能想当然的以为,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自己倾尽全力帮助了他,在日后自己遭遇困境时,别人也要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倾尽全力来帮扶自己。
这样的想法正好把无私和自私倒转了,他帮助别人的初心反倒成为了为日后自己必须得到回报的借口。他表现出的无私在“伪善”的掩盖下成为了一种变相的自私。
2、变味的“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滥用是无私“变味”的最主要原因。从一定角度来看,“雷锋精神”其实是欠妥的,尤其是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过多的“雷锋精神”反而成为了被利用的对象,一些人的善意被“伪善”者完全吞没了。
让我们先从一个熟悉的雷锋故事里来了解这一点。
雷锋故事里有一个“让车票给老奶奶”的版本(流传版本,是确有其事还是经人杜撰无从得知)。故事说的是一年春节,雷锋在火车站看到一位因没有买到车票痛哭的老奶奶,雷锋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车票让给了老奶奶。
毫无疑问,故事很可能经过了艺术加工,但从情节故事上来看,“变味”的自私可见一斑。
首先从雷锋放弃自己的火车票来看。他放弃了自己回家的机会,选择了让老奶奶回家,他的“毫不犹豫”表现出了他的好心。
但如果我们把事情置之反面来看,雷锋回家是为了跟亲人团聚,老奶奶回家是为了跟儿女团聚,从相同的层面上,雷锋的亲人对雷锋的思念和老奶奶对儿女的思念是同等的。可雷锋毅然放弃了自己亲人的思念,把团聚的机会让给了素不相识的老奶奶。如果我们站在雷锋亲人的立场上来看,雷锋的这份“无私”难道不是对自己亲人的“自私”吗?
显然,这个故事中雷锋的做法透露出了一种“变味”的无私,他不顾及自己和自己亲人感受的做法,就像一位企业家把创业用的钱捐出去,像是贫困潦倒的人把家里的米都倒给乞讨者一样。
这样的做法是恰当的吗?
不,这正是“变味”无私的明显象征,提倡和弘扬这种精神更是如今社会上无私的本质“变味”的主要原因。
3、被利用的“无私”
在这个世界上面本来没有无私,好心的人多了,便有了无私。无私的人多了,便生出了欺骗。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有一些手脚健全的年轻人上街行乞,自称没有回家路费的旅者置身街头,手捧捐款箱的儿童四处“招摇撞骗”。
我上个月在路边解决食物问题的时候遇到过一群自称聋哑的儿童,他们手提捐款箱,在路上挨个“乞讨”,当他们走进我的时候,我告诉他们我没有零钱(我竟然完全忘记了他们是聋哑人这回事)。他们“听”到了我说话(我至今还很确定他们是“听”到了),从口袋里掏出了收款码。最终我还是用手机朝他们支付了十元,并跟他们说了一句:“每一处善意的消失,都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欺骗。”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听懂了我说的话,不过他们点了点头走开了。
无私固然是好的,但在“伪善”的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
这个世界上本该先多添些自私,然后再造就无私。而不是先造出了无私,引出来的却是欺骗。
4、人们对“自私”的误解
一直以来,人们对对“自私”都是持以排斥的态度,这其实是我们传统教育模式搞的鬼。
家庭和学校从小就教育我们应该为他人着想,要乐于奉献,大公无私。这种教育模式根本没有为“自私”留下任何的生存空间。
某些词条上也把“无私奉献”这类词语定义为褒义词,把“自私自利”定义为贬义词。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
在我看来,传统观念和教育体系正是对“自私”误解的主要产生原因,一些父母和老师太没有主见,把别人眼中的是非观全盘接受,并“教”到小孩的脑袋里,这势必会再一次加深人们对“自私”的误解。
这种对“自私”误解的不断加深,引起的将会是一个人的完全迷失自我,跟随他人意见,过于的“大公无私”,以至于失去自己存活的目的,对事物是非观的判断。
5、学会“自私”
为了学会“无私”,我们必须先学会如何对世界“自私”。
一个人,从不应该在尚未拥有大量资源前,放弃自身仅拥有的少量资源来作为“无私”。无私应当是在能保证自我生存和精神富裕的前提下,用自己过多的资源来成就“无私”。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成功企业家一样,先用手头的资源谋取更多利益(自私),再用自己所持资源中的过量部分来奉献(无私)。在这样的循环中,才能够保证善意的最大化,牺牲的最小化,并阻止一些“伪善”的欺骗产生。
只有基于自身的“无私”才是真正的善意,在所有不当的“无私”中,潜藏的都是人们对善意的最大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