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小楼,已成梦中的回忆。如今,小楼荡然无存,于二0一0年因城镇建设的需要和整个霞中村的几百幢农家小楼及砖瓦房而一并拆除,唯一留下的是清末状元张謇家的祖祠——曾经是我们那一代人求学的小学。现今,在那千亩良田之上,是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和一座座精致的别墅。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年龄越大,思乡之情越发浓郁,眷念之情油然而生。故乡的小楼,始终让我魂牵梦萦,让我时常想起。小楼,我的爱屋!它的一砖一瓦,见证了我们夫妇齐心协力、风雨同舟;它的破土动工,是我们夫妇六年六个三百六十五天的不懈努力;居住了十六年的小楼,更有许多难忘的回忆。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十几年过去了,故乡的小楼仍像放电影一样闪现在我的脑海里。
曾记得我那三层小楼,远看层层叠叠,凹凸有致。白色的外墙,明亮的窗户,三楼顶上紫红的琉璃瓦,与白色的墙砖相得益彰。小楼飞檐翘角,新颖雅致、散发着一股恬淡幽静的气息。它静静地矗立在南北大路的村道东边,北临古老的运盐河畔。暖阳下的小楼,好像涂了一层金黄的外衣,恰似一幅展开的立体画。
走近小楼,围墙栏杆古朴典雅,铁艺大门高大结实,白色的墙砖闪闪发光,水泥场地宽阔平整,东南角的一颗金桔,枝繁叶茂,绿意盎然。进得楼来,一楼正中是客厅,西边是寝室,东边是厨房,厨房的墙外是仓库和厕所。推开厕所边的围墙小门,直达流水潺潺的小河。
二楼两边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卧室,中间大厅沿墙是一排沙发,墙上悬挂着清晰的大彩电。三楼西边两间,作为儿子未来的婚房,东边是露天大晒台。每当夏季来临,这里便是消夏纳凉的好地方。天空星星点灯,河上萤火飞舞,田野蛙声一片。
小楼建在两间红砖瓦房的原址上,临近南北小河。两间红砖瓦房,是辛勤的父母,经过八年的艰苦打拚,于一九八五年建造起来,作为我的未来婚房。八年之前,父母燕子垒巢,已为三子两女建造了两排共六间的砖草房。后排三间,准备作为大哥和我的婚房,大哥于八O年在东厢房结了婚(后来这三间草房也一并归他)。随后因中央的好政策,广大农民兄弟都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没几年,大多人家低矮的泥草房,推倒了建起了高大的砖瓦房。精明能干的父亲,迫于形势,再接再厉,带领全家奋起直追,终于在两鬓微霜近六十岁时,再一次为子女建房,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红砖瓦房里,有我们父母一家人春种秋收的快乐。姐姐出嫁了,弟弟妹妹工作了,我也于八九年在红房里结婚生子。
也是在结婚那年,我从厂里辞职了。那时头脑灵活的人,都纷纷下海经商,我也跟着潮头,只能算是下河捞鱼摸虾,做起了小本生意。记得第一天,我就赚了十六块。十六块,相当于那时最高收入的一个泥瓦工几倍的工资。从此,我一鼓作气,坚持不懈,除了大年初一,天天风里来雨里去,雪球越滚越大。贤惠的妻子,一身数职,既要上班挣钱又要忙于田里耕种还要接送孩子。经过六年的拚博,终于在一九九四年,也就是我儿子六岁那年,快马加鞭建起了一幢三层小洋楼。
曾记得,多少个日日夜夜,妻子为了不误上班,不误农时,总是起早贪黑,为我们家的两亩责任田,抢种抢收。记得有一次,她下班回来,见大多人家稻已割好,她心急如焚,睡至半夜,借着点点繁星,硬是把一亩多的稻田,赶在上班之前全部放倒。
为了多赚钱,夏天,我顶着烈日,冒着酷暑,骑着自行车,拖着成百斤的货物,有时一天来回奔波几百里。冬天,早上寒风刺骨,滴水成冰,我一路顶着呼啸的北风,总在黎明之前赶至县城。中午回家吃饭,出了县城,乡下的路冰雪消融,道路泥泞不堪,自行车难以骑行,我肩扛手拎,就是为了省下几块饭卡钱。
没有我们夫妇同心协力,艰苦创业,哪来我家小楼早日动工,拔地而起?
每每晚上归来,远远就见我家小楼灯光明亮,此时心中涌起一片暖意。我知道,此时的妻子,在厨房忙碌,儿子在客厅认真作业。
故乡的小楼,我不曾忘记那过年时的欢声笑语!母亲带来饼干及水果,父亲买来铅笔和笔记本,作为新年的礼物,奖励他们那好学上进的二孙儿。妻子端来香喷喷的饭菜,那散发着铁锅柴火混合的香气,弥漫在客厅四周,氤氲家人的味蕾,那是故乡特有的人间烟火气。饭桌上,我陪父亲推杯换盏共饮佳酿,那温馨场景,仍历历在目;父亲那种幸福感,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久久荡漾。
每逢佳节倍思亲。喜气洋洋的小楼里,宾客盈门。儿子拉来爷爷奶奶,妻子叫来外婆和父母,我请来我和妻子的兄弟姐妹,大家欢聚一堂,笑语喧哗。一桩桩一件件,想起来可笑,但依然恍如昨日。
故乡的小楼,那温暖的大床,温馨的血脉亲情,熟悉的乡音,永远是我梦中的守望,是心中难以忘怀的一抹乡愁。这千丝万缕的亲情,伴随着小楼的印象,永远定格在我的美好记忆里!
我曾几度寻访小楼踪迹,所幸与我们一河之隔的邻乡未被拆迁,据此我才找到小楼大致的方位。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小楼那寂静的夜晚,黎明的狗吠鸡鸣,屋顶升起的袅袅炊烟,落日黄昏的田野魅影,楼东那条弯弯的小河,通往村外的乡间小路,犹如一幅水墨画卷,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难以磨灭,挥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