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生钱的投资游戏中,几乎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有所不同。
有人四处打探内幕消息;
有人苦苦寻觅类似葵花宝典式的投资秘籍;
有人拿着计算器仔细比对预期收益率的高低;
还有人对是否保本颇为敏感,等等。
回到投资的起点,来考虑这个问题——投资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个需要另文详述的问题,姑且笼统地说,投资的目的在于盈利,这大概是大多数人的共识(少数人的独特目的,诸如为了亏损、为了洗钱、为了取得控制权等等,暂且不论)。
就盈利这一笼统的投资目的而言,投资中最为重要的事,就是达到一定量级的、自有的、长期闲置的本金。
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观念上却经常被忽略,其原因,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银行、券商、基金等各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宣传角度上。
除了信托等有合格投资者要求的投资产品,有较高的最低投资额限制之外,大多数的投资产品,销售机构并不向投资者强调本金多少的问题,反过来,机构经常教育投资者,你有再少的钱,也可以投资,要把每个月的收入拿出一部分来持续定投,积少成多,获取长期收益,云云。
下图展示的“定投微笑曲线”就是收智商税的典型:
金融中介和投资机构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总是不厌其烦地教育投资者:
理财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压岁钱也能投资;
投资要趁早,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钱再少也能投资,正因为穷,才更需要投资;
什么?你没钱?没事,你稍微投一点,其他的,哥借给你!
这些宣传因其直击人性的弱点而深入人心。
机构还会用理想化的、不考虑市场波动等复杂因素的复利模型进行一番煞有介事的论证,描绘聚沙成塔的海市蜃楼。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而普遍的现象:
月入未过万的工薪阶层,热衷于基金定投,看不到自己的资金以极缓慢又极坚定的速度流入机构的荷包;
年少气盛的投资者偷偷地将用于购买婚房的首付款投入P2P,之后成为奔走呼号的职业维权者;
自认为对投资“有感觉”,只恨缺少本金的投资者,向亲友承诺固定收益进行集资,或是进行高比例配资,杀入股市,迎来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