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诸位诗友,大家好!
我受张家界诗词楹联协会、天门诗社委托,在桑植诗词楹联协会与澧源诗社领导的授意下,现就近体诗词写作在线上做一系列讲义,与诸位诗友共同学习与成长。今天开始第一讲:
一、绝句的写作
学写旧体诗,应多从绝句入手,此体较省力,四句二十字或二十八字,较易成型。简短易成却难精,要把简短的四句弄出灵性,是要下一番气力,花一些功夫的。
绝句的写法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需要突出一条主线。要有物象,有主题,有内容。不可空洞无物,油滑,庸俗,肤浅。起承转合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因其只有四句,就要求遣词造句特别精炼,认真推敲,用好每一个字。
1,绝句的基本格式
绝句相对简单,其格式与律诗相同。就是平起平收和仄起仄收两种。其平仄为下面两种:
①,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五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绝)
②,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绝)
绝句一般是二、四句的末字必须要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押韵,七绝首句一般要押韵。这是绝句的两种基本格式,一般按这两种格式写作。
但绝句在押韵方面,有五绝首句押韵,七绝首句不押韵。这就是绝句写法上,格律的两种变体。其平仄则变成下面这样:
①,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五绝)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七绝)
②,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五绝)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绝)
绝句就是这四种格式,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要求。若平仄不谐,便不能称为绝句。
2,关于对仗
绝句中的对仗不象律诗有硬性规定,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为了提高写作水平,建议学会用些对仗写法。古人写绝句时,也有许多使用对仗的。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其两联就都是对仗的。一联对仗的情形,就更普遍了。
3,起承转合
对于起、承、转、合,有这样一段话:“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绝句篇短,开句就不必迂回曲折,可随意铺排,首先就要直入本题,从诗的主题进行着笔,写景,叙事,抒情直接娓娓道来,从而让第二句从容承接。第二句承接第一句,人的活动、人的思想,景物状况、景象情景等从第一句一脉相承。但也有第二句转的,转通常在第三句,但也有特殊的情况。
转并非转折之意,一般来说,就是更加深入。而非从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这一物转到另一物。绝句写作,我认为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为重要,用意重放第三句。第三句写好了,第四句则会自出神韵。第三句的转,是主题方向,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之上转出新路、转出新意、转出深意。高手的绝句常是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故便是经典佳作。第三句的转,也有拉出、铺垫、强调、反转的意思。古人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字或词。如:不、更、那、莫、独、皆、如、若、何、谁、纵、欲、愿、今、至今、谁言、遥知、早知、须知、谁知等等。我们在写绝句时,是应当传承与效仿的。
第四句的合,也就是诗的诗眼,是故事的、情绪的、情景的高潮。合是绝句的精彩,好的作品,这第四句便是画龙点睛之笔。这最后的结句一旦出彩,便全诗尽活,顿然生辉。这绝句之结尾,若写得好,就会让人拍案叫绝,那便是真绝了。诗绝而意不绝,言尽而意无穷才是真正的高手。第四句紧密结合第三句,又呼应前两句,让整首诗完美组合成一个整体,使情景交融、寓理于事、天地合一,便是好诗。
绝句写作时,贵语浅情深,句浅意深,删繁就简,一言中的。若能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骇,则事半功倍。精彩出于巧妙的构思及驾驶语言的能力。短短的四句话,因体裁小,要写出内容、目的,就不必注重详细,要让读者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给人以回味。平起、顺承、跳转、妙合。抓住要害,承接自然,造就波澜,点明主题。
4,绝句的特点
绝句的特点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结构紧凑、语言明快、题材日常、情意绵长。
1、结构紧凑 。因篇幅短小,就必须用最少的字表现或者展现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或者干脆就说:截取一段最突出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意图。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绝句的大意是说,新酿成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中,看着就让人迷恋。举杯正想开怀畅饮时,马上琵琶声频繁催着赶回战场。这么好的酒,就是醉倒沙场也要一醉方休,亲爱的诸君,您千万不要见笑。自古男儿出征沙场征战,就当报效朝廷,又有几人活着归还?这首诗是咏边关情景千古名诗。全诗描写了偏僻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 ,出征的将士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第二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写出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则描写了将士们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古来征战几人回”,便是高潮,这最后一句于是成了千古绝唱。
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使得边塞将士很难得到一次欢聚的酒宴。有幸遇到那么一次,那激昂兴奋的情绪,那开怀痛饮、一醉方休的场面,是不难想象的。如此美酒,如此盛宴,将士们莫不兴致高扬,准备痛饮一番。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际,马上琵琶奏乐,催人出征。此时此地,琵琶作声,不为助兴,而为催行,谁能不感心头沉 重? 这酒还喝不喝呢? 这时,座中有人高喊,男儿从军,以身许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酒且当开怀痛饮!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没有什么丢脸的,自古以来有几人能从浴血奋战的疆场上生还呢!于是,出征的将士们豪兴逸发,举杯痛饮。明知前途险厄,却仍然淡定自若,临危不惧,其豁达、豪放的性格跃然纸上。这就是大唐气象!我们一天到晚说唐诗、唐诗。什么是唐诗?唐诗绝不是卿卿我我的靡靡之音,唐诗绝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病呻吟!唐诗,他是一种光明堂皇,唯我独尊的盛大气象,他是一种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英雄气概!我们现在所说民族复兴,中国梦,如果你梦不到这种气象,这种气慨,那就绝不是复兴!这首诗就是截取了“把享饮美酒的欢愉与血战沙场的惨烈这一矛盾,置于“欲饮”美酒,琵琶催征”的那一刻的景象。那一个画面。
我们再来看李商隐的《北齐二首》的其一: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莲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北齐二首》,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所做的两首咏史诗。通过讽刺北齐后主高纬宠幸冯淑妃这一荒淫亡国的史实,借古鉴今。语言精炼、对比鲜明,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前两句是以议论发端。“一笑”句暗用周幽王宠褒姒而亡国的故事,讽刺“无愁天子”高纬荒淫的生活。“荆棘”句引典照应国亡之意。晋时索靖有先识远量,预见天下将乱,曾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这两句意思一气蝉联,谓荒淫即亡国取败的先兆。虽每句各用一典故,却不见用典痕迹,全在于意脉不断,可谓巧于用典。但如果只此而已,仍属老生常谈。后两句撇开议论而展示形象画面。第三句描绘冯淑妃(“小怜”即其名)进御之夕“花容自献,玉体横陈”(司马相如),是一幅秽艳的春宫图,且与“一笑相倾”句映带;第四句写北齐亡国情景。公元五七七年,北周武帝攻破晋阳(今山西太原),向齐都邺城进军,高纬出逃被俘,北齐遂灭。此句又与“荆棘”映带。两句实际上具体形象地再现了前两句的内容。淑妃进御与周师攻陷晋阳,相隔尚有时日。“已报”两字把两件事扯到一时,是着眼于荒淫失政与亡国的必然联系,运用“超前夸张”的修辞格,更能发人深省。
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聪明漂亮,才艺相当,被后主封为淑妃,在齐军与与周军决战晋州之时,因为小怜的原因好几次失去了战斗的好时机,以致齐国败亡。在这里没写齐国灭亡的战场惨败场面,而是抓住齐后主荒唐的一面“小怜玉体横陈夜”的一个片段。北齐的灭亡就这样被李商隐抓住这一个小小的片段, 讽刺的淋漓尽致。
2、语言明快 。 就是诗的表达要明白,让人一看就懂。
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头望着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这首小诗,区区20个字,用了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的语言叙述,把远客思乡之情,写得意味深长,深入人心,以致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几乎成了华人思乡的标签。
再看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少年时离开家乡,年老了才回来。家乡话没有变,两鬓间却白发苍苍。儿童们见了我都不认识,笑着问:“客人你从哪里来”?这首诗是诗人八十多岁回到故乡时写的两首诗中的一首。通过对诗人“少小离家”和“老大回”两种情形的对照描述,表达了离乡者在阔别多年后回到故乡悲喜交加的感情;儿童与老人的问答,不仅加深了这种感慨,也使全诗流露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整首诗语言流畅,音节响亮,二十八个字中无一生僻字,没用一个典故,都是家常话,非常的明了,非常的简朴。
还有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全诗平白如话,一听就懂,一看就明白。
白居易更是直白平易的高手,传说,他写的诗,先读给老头老太听,老头老太们听懂了,他才定稿。唐宣宗在《吊白居易》诗中有一联:“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长恨歌》、《琵琶行》都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连学童和外族人都能背诵吟唱,也是说白居易诗作的畅晓明了。我们现在有些人,在创作中,故弄玄虚,用典专拣冷僻的,用字专拣生僻的,以显摆自己的高深。殊不知,这正是一种没有自信的表现,不过是阿Q中的精英而已。
3、题材日常 。 就是题材要是常见的,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日常事物中的任何一点。如:
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诗中所描写的景象,都是我们常见的春景,赞美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所捕捉的画面都是很典型现象,一个写柳,一个写花。春风杨柳,紫燕双飞;万紫千红,蝶戏蜂舞,这是最典型最平常的春景。
望月思亲,这在交通不便,音信传输极端困难的古代社会,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所以在古人的诗词中,望月思乡、望月思人、望月思情的意象非常之多。上面我们说过的例诗,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中也是描写了“ 日暮、月清、客愁”几个意象。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古代农耕社会,绝大多数人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作的时候,不是思念的时候。只有日落而息的时候,鸡鸭进圈,牛羊归栏,关门闭户,熄灯上床,已没有电视看,二没有手机,三不能上网聊天,干什么呢?只有“胡思乱想”。
再看:
王涯的《秋思赠远》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
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诗的意思是:当年自己就立下心愿,与妻离别后,甘自独守空帷;几年来,常常是“梦里关山”——历尽千山万水,和妻子相会,但醒来却发觉两人仍分隔两地,处在别离之中。上句写宿志兼点处境,下句写梦幻兼诉情思,表现出诗人思念妻子的深情。相传王涯对妻子情笃,虽做高官而“不蓄妓妾”(《唐才子传》),读了这首诗,更觉其情真意切了。后两句,上句说“不见乡书”,下句道“唯看新月”,从这对举成文的语气里,显示了诗人对家书的时时渴盼:他多么想望能像古代传说那样,突见雁足之上,系着妻子的信件啊!乡书不见,唯见新月,一个“唯”字,透露出诗人无可奈何的怅惘。诗人对月怀人,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新月就像娇妻的蛾眉。短短四句诗,却写得情真意真,末句以景结情,更给人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的无穷美感。
(王涯,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文宗太和九年,年约七十余岁,博学工文。元和时,累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立,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文宗时,以吏部尚书代王播总盐铁,为政刻急,始变法,益其税以济用度,民生益困。看来,王涯这个家伙虽然出为将、入为相,也大力改革,但他远不如我们现在的一般公仆思想解放,连个小三都不知道找。还在那看月亮想老婆啊!)
4、 意味绵长 。就是诗的韵味悠长,情意绵长,即所谓一唱三叹,余音不绝。这一点,其实是一个技法和修为,没有那个修为,你想一唱一叹都不容易,不要说三叹了。我们看例诗:
韦应物的《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这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整首诗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又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贾岛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离开繁华的都市,跑到这超尘绝俗的青松白云之间来“寻隐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的。
再看: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的大意是说,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可是国家的首都啊!但菊花大概也只能在这战场旁开放了。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可悲可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类似的诗篇,我们翻开《唐诗三百首》、《千家诗》中的绝句几乎都有这个特点。这就是诗的艺术,艺术的诗!
绝句,是一种易上手的近体诗格式,但这种格式的诗却易学难工。需要大家多学多练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