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学习《宁向东的管理学课》,遇到一个“认知不协调”这个概念,深受启发,介绍给大家。
1、什么是认知不协调
认知不协调,又称“认知失调”。个体的思想、态度和行为等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而产生心理上的紧张,即不舒适状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 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人们有关的认知因素(包括对行为的认知)发生矛盾时,为了保持它们之间的平衡或协调,就会改变自己原有的行为或信念、态度。认知因素之间不协调强度越大,人们想要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的动机就越强烈。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为。一般我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到,所以要提升观念。但是有“知”不一定有“行”。
二、认知不协调的例子。
有人说:看过无数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举两个认知不协调的例子。
1、领导经常要求下属做到的事情,往往自己做不到,领导说的和领导行动的不一致,下属看到的是领导的行为,而不仅仅是领导说了什么。要想团队有执行力,领导首先要行动起来,这一点,做父母的也适用。
2、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还不想戒掉;知道应当锻炼身体,却迟迟不行动;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却还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浏览手机无用的信息上,等等。
三、认知不协调的运用
认知不协调是人的固有天性。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也可以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先做起来。
1、课程中面试的例子:
怎么让面试官建立最初的好印象呢?一般的面试第一个环节都是自我介绍,很多人用自我介绍来热身,你就需要在这个上面做文章,建议你先研究一下这个组织的模范人物,特别是当下最受欢迎的人物,看看他们身上哪些品质是你也有的,再研究一下这个组织最近领导讲话提倡过什么东西、有哪些也是你身上具备的,然后再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好好包装一下,揉进你的个人介绍里去。并且很重要的是,要让面试官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时候,面试官是很容易落入最初印象陷阱的,比如你跟他有共同的爱好,或者你的某一句话,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共鸣,这都是最开始你要去做的,一旦他内心里形成了好印象之后,他就会不断的去找能支撑他这个判断的证据。
2、留言区的例子。面对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家长先给他讲大道理,但是发现,他根本听不懂,或者说他也不想听。家长心里着急,但是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先开开心心地做到桌子前,陪他做作业,期间每次他遇见不会的题目来情绪,家长都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手段,让他开心起来,最后终于完成作业,到后来还能做一些额外布置的任务。再结合他学习实际,分析他学习中的收获和乐趣。慢慢孩子爱上了学习,这就是先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