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下午,北京左安门内左安浦园内,一位女子因为夫妻矛盾带着女儿跳楼。
原因据说是丈夫有了外遇,已经几个月没有回家,她带着愤恨选择了这种鱼死网破式的报复,看似在惩罚对方,其实在伤害自己。
最让人揪心的,是她身边的孩子。
孩子一个劲的哭喊:“妈妈,我不要,妈妈,我不想死!”
然而那名女子的做法让人难以置信:她竟让孩子先跳下去。
网上都是对这位妈妈的讨伐:
“这是亲妈?”
“你跳楼,拉着孩子干什么?”
“明显已经疯了……”
而那个小女孩的表现,让人心疼到绝望:她没有反抗、没有逃跑、也没有愤怒,而是紧紧抱着妈妈,希望能阻止妈妈。当她最后发现阻止无望之后,她对妈妈说:“妈妈,别拽我,我自己跳。”
我们无法想象,作为一个孩子,当时她心里经历了怎样的恐惧与绝望,她可能对生命的概念还很模糊,但是她害怕死亡,更害怕失去妈妈。
在妈妈已经绝望并歇斯底里,做出要带着孩子同归于尽的荒诞行为时,孩子却用一句“我自己跳”来安慰对方:
“妈妈你别急,我会陪着你的。”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完全是无条件的爱。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每个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都是寄予厚望的,这种期待需要孩子用懂事、乖巧、学习成绩好……等等的结果来回报。父母们或许不会刻意索取,但用全心的爱浇灌后,总是希望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并非完全不计回报,最明显的体现:每当孩子表现的不好,没有变成期望的样子,父母就会感到头疼和失落。
反观孩子对父母,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不管父母是美是丑,是贫穷是富有,健康或疾病,温和或暴戾,孩子都爱得毫无保留,并且不会期待你变成什么样子。
网络上曾有一个视频很火,是妈妈与孩子相互评分的测试。
主持人问妈妈们:如果满分是10分,你们给自己的孩子打几分?妈妈们给出了5分到8分等不同的结果。
然而,同样的问题问到孩子们时,孩子们不约而同的都给自己的妈妈打了10分。
父母会给孩子身上划上很多标准,如果一个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没礼貌、不爱学习……这些都会让父母觉得不省心,离自己期待的“好孩子标准”还差得远。
但是孩子眼中的父母:生而完美,无可挑剔。
朋友家的宝贝今年2岁,能说一些简单的话,但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
我去她家做客的时候,他想穿鞋出去玩,就央求妈妈说:“穿鞋子。”
当时他妈妈在和我聊天,他爸爸在一面吃饭一面刷手机,说了“穿鞋子”之后没人理,他就一遍接着一遍地重复,发现依然没人理他,他就自己跑去鞋柜把鞋子拿到爸爸面前说:“穿鞋子”
这句"穿鞋子”,是他说的第15遍。爸爸帮他穿好鞋子,就兴高采烈地去玩了,没有一点不快。
然而我们在做父母的时候,如果一件事对孩子说了两三遍他还没听,可能已经发火了。
孩子对父母的包容和耐心,要比父母强大的多。父母常会因为一时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但孩子在委屈的哭过后,依然会跑来牵我们的手,父母这时往往又会陷入自责。
我们理性地清楚:要好好爱我们的孩子。但是在生活中,常常会因为其他事影响情绪,进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我们在忙碌没时间陪孩子的时候,希望孩子乖巧自立,自己跑一边玩去。在心情好的时候,又希望打开家门的时孩子扑向自己,用孩子的可爱取悦自己。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听话,却很少静下心来听孩子说话。
因为在父母的世界里孩子虽然重要,却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坐标中心非常坚定,就是爸爸妈妈。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你的灵魂。”很多时候不是父母教孩子,反而要向孩子学习怎样去爱。
孩子的感情是纯粹的,凡是为人父母都能体会:无论怎样打骂,怎样训斥,怎样对孩子不耐烦,对孩子的态度怎样恶劣,孩子对父母从来不会记恨,对父母的爱从不会减少一分一毫。
就像视频里的小女孩那样:
就算妈妈推我下楼,我也依然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