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十点读书又订阅了个课程。
得到的,十点读书的,还有豆瓣,唯库,网易云课堂,林林总总算下来就已经定了十来个了,有的听了第一堂没继续下去,有的断断续续在听,有的反复听过几遍。
听到好的课程惊为天人,马上分享给友人。同样,友人们听到好的课程也会一个链接加心得发过来,于是,订阅课程像买零食一样,慢慢堆满了案头。
昨天闺蜜跟我讲听一个为期14天的理财课,早中晚都要打卡她坚持下来了只是身体和精神都差点崩溃,我也不知道劝她咬牙拼一把好呢,还是放过自己舒适点好,总之她坚持上完了我又觉得她胜利了,她说饶过自己没有接着马上报下一期而是缓了半个月报另外一期,我知道她的计划里“理财”是近几年计划里的必修课。
脱离互联网没有文案、信息、各种宣传的影响,其实更容易有现世安好的感觉,吃饭不过三餐蔬菜鱼肉豆制品,睡觉不过一张床冬暖夏凉就好,做好手边工作赚足生活所需,养育儿女夫妻和睦再有亲友知己若干,夫复何求?
可惜,深谙消费心理的文案无孔不入,我有欲有求难享现世安稳。
《女人对待钱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班主任提醒:每天10分钟做好这件事情,孩子成绩暴增》
《撕掉单词书,颠覆你的传统英语》
《教你巧用心理学,过更有效率的人生》
……
赚钱,是最刚需的刚需,没有钱生存都难,关于财商、理财的不学点如何是好?
孩子的事更不用说了,别持着错误的观念自以为是毁了孩子。
想学英语的怨念几十年了还是停留在怨念阶段,说不定有更有效的方法呢?
心理学这点事就更别说了,近几年的兴趣所在。
……
订阅每一堂课的时候都觉得太有必要了,因为我不懂的专家懂呀,我这点可怜的生活积累、眯眯眼的眼界和浅薄的人生经验太需要各种刷新了。
于是,选择课程慢慢琢磨出一套功利的标准——“专家”。
课程的制作、主讲人一定要是行业内真正的专家。
比如得到的大师课,去年推出到今年我陆续定了三个,听课做笔记按图索骥买书读书整个一趟下来比当年上学还用心,反复听过后跟友人感叹,能听到这些专家的课,真的感谢时代感谢互联网。
不管是内心的焦虑也好,跟风从众也好,我感觉自己在网上听课这回事是刹不住闸的,甚至恨不得各种真正的专业大拿都把看家本领拿出来做成系统的课程,就是按四年大学三年研究生的时间来排课,我都会头悬梁瞪大眼睛去听的。
于是,从过去什么新包新衣服,到哪部新剧哪个大叔小鲜肉,再到口红色号,现在的谈话类目真的是多了一个——听了什么课。
当然,如果听几堂课只沦落为谈资之一,就像我隔壁邻居他二舅是市长,我同学他哥的姐夫公司上市了,真是浪费口水说多了也挺滑稽可笑的,毕竟只有自己官升一级能为民做事,工资见涨资历渐深才值得吹几句牛。
于是听课真正能从听了到听到了再到做到了,那就值得显摆了,亲友间聊天提到几句也就不显得那么欠揍了。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后,再跟友人同道聊天尤其分享课程时会多啰嗦一句:你听了以后有些什么收获?有改变没有?
到了这一步是对课程真正的考验,也是该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了。
并不是说听完几堂课或者一年课两年课就注入了某种能量,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升级飞升,究其根本——听课这回事是以一个没浪费生命我在学习的姿态摆在这里求得心安,还是真正修到了意识层面能为己所用影响言行举止行为思考以致真正的成长才是追逐课程的核心所在。
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课程琳琅满目,哪怕真正大师级别的课程都能以海量记,钱数还不多触手可及,于是脑子一热的后果就会有很多课程存在已购课程里不知如何是好,于是选“专家”之后我又觉得还得“专业”,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选类目,只有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才能真正喝到水。
我闺蜜想学理财,她的课程就往这方面选,相信几年时间她能通过老师和同学既进了这个圈子,又能真正修炼到家专业起来。
就像说着喜欢阅读,读了这么些年书也不过是体会着阅读快感,当有思路的想系统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看书的大方向就挑心理学类的书籍,再顺其自然走到考试,拿证,然后上课的老师是行业翘楚而同学都是心理咨询师或者跟心理学相关的行业,入行又水到渠成了,有时候有种天上掉馅饼的幸运感,老师会高深莫测的笑,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你别妄自菲薄。
前几天听的读书课主题是梁启超的“终身学习”,那一节五十多分钟的课我是在春光下一边散步一边戴耳机听完的,梁启超的时代是乱世,我们今天飞速发展的也是“乱世”,安身立命的本事首先就是“终身学习”,真正“识时务者为俊杰”。
理财课说过一部分钱拿来储蓄,一部分钱拿来投资,不管收入都少拔出这些部分都饿不死的,但是日积月累的复利下来收益会令人咋舌,于是投资那部分再拨一部分给自己来“终身学习”,长久下来就能塑成个“金身”,不再惧怕外在的风雨,心想事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