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 黄小海
信息化教学最大的好处不仅仅是在课堂上能给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还能将课堂上的数据保留下来,供教师在课后进行反思,通过课后进一步观看分析课上这些数据,又能够发现许多课堂上不能够及时发现的真相,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决策的有效性,精进教师的教学。
本周一节复习课《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要想解决分数类问题,首先得明确题目中的单位“1”是什么,因此,在这节课的开始我就设置了找单位1的问题:“女生的人数是2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 ,男生多少人?题目中 单位“1”是( ) A 女生 B男生 C全班 D不会找”学生投票后数据如图1,正确率只有87%,全班有7位同学找错或者不会找。
这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因为在近期与学生的交流中就感受到部分学生寻找单位“1”有点迷糊,因此本节课才会设计这么一道题,这是一个近乎需要100%正确的问题没想到正确率这么低。根据同侪教学法,正确率高于70%,教师只需简单讲解就可进入下一概念。因此接下来的教学由我进行简单讲解,我讲完之后,再出一道类似题进行验证“小明的体重的2倍是爸爸体重的 ,小明体重是24千克,爸爸体重是多少?”学生喜欢用口诀“的"前“比”后”是单位“1”,而不真正去理解分析题目中数量的分总关系。所以我题目中有意设计了很多“的”字,学生的答题结果令我大跌眼镜。
什么情况?还是7个人这道题选错,看到这个数据都快崩溃了,怎么那7个人还是不会,说明我刚才的“讲”完全无效。然而,事实并不像我想的那样简单,课后翻看百宝盒课堂记录,比较发现第一次选错的7位学生与第二次选错的7位学生只有1位是重复的,其他6个人都不是原来选错的学生。这是怎么回事,深入反思至少让我明白了下面几件事:
1、数据差别较大的题目,多数学生选择了对的选项,少部分选择错误的选项。教师若希望进一步进行教学,采用在先从对的这部分学生中挑一位学生进行回答的教学策略可能效果会比教师单纯的讲来的好。一方面选项挑人或者精准挑人可以检验选对的学生是否真的全面掌握了该考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也能借此吸引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之间也总是好奇被抽到的学生是否能够完整回答清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全班的交流互动深入认识概念。若采用教师直接讲的方式,虽然选错的这部分学生可能会认真听,但是选对的这部分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掌握这道题了,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并不会认真听,尽管他们选对也许并不一定是真正的理解透彻了。
2、题目的设计尽量能够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或者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概念。例如练习1若设计成“女生的人数是28人,占全班总人数的 ,男生多少人?题目中的分率
表示把 ( )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7份,因此单位“1”是( )。”修改后,将对单位“1”的理解植入到题目的考察中,学生通过完成这道题无论是做错还是做对,都对单位“1”表示什么有个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为什么这个量是单位“1”而另一个量却不是。也就更能从本质上去寻找到题目中的单位“1”,而不是靠口诀。”
3、数据的获取并不难,教师除了要考虑设计怎样的问题获取自己所需的数据以外,更多的还是需要考虑获取数据后,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能够促进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思考中,从而解决问题。而如何不断的提高自己课堂教学决策的效度,唯有不断的进行课后反思,课上进行刻意练习。正如王绪溢博士所说:“一位教师唯有经过足够的练习,才能保证每次的决策质量够好,使学习的成效提高,达到教学专业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