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大传》原文摘录:
在曾国藩带兵击败了太平军,攻下了金陵,被封为了一等伯。
为了攻打苏州,李鸿章扣押了淮扬水师,曾夫子连番催调他就是不给:手下的刘铭传、周盛波越界争功,与湘军大伤天和。李鸿章乘绿呢大官轿走半个时辰,一路上琢磨着怎样向曾国藩赔礼道歉。他望见总督仪仗在席棚外面迎候。一跺脚,轿夫停了轿。李鸿章猫腰下轿,不等礼炮响起,快步朝前走去,撩把袍角就行师生大礼:“门生李鸿章叩见恩师。”
总督与巡抚是同秩之官,名分低于总督却不是总督的属员,应当行平行礼。曾国藩吓了一跳,赶紧拉他起身,“少荃,这可使不得,快起快起。”
李鸿章不肯起身,坚持要行弟子大礼,“恩师,鸿章是专程来道歉的。门生屡屡受恩师保荐,才就任江苏封圻。但门生争功心切,恩师札调程学启,门生未放,三次札调淮扬水师,门生又未放。淮军攻下苏州,全仗思师宽容海涵、却为恩师攻打金陵留下一大难题。 门生知罪,深负内疚,切望思师宽谅”说罢在众目睽睽之下行了二拜六叩师生大礼,额头触地。
曾国藩大为感动,俯下身子双手将他扶起,“少荃呀,你今非背比,位列封折,我哪里受得起这种种大礼。攻克金陵你是天下第一功,你曲意成全湘军,保全了我兄弟二人的薄面,应当感谢的使是我们。再说,老夫也不是没有过错,张树声和吴长庆在皖省募勇,”还不是被我扣了?湘军攻克金陵,准军功不可没,你若不肃清苏省长毛,湘军哪能全力以赴独攻金陵?”时过境迁,战时的危局险境全都成了过眼烟云,已经成为追忆往昔的谈资,师生二人都是通情达理之人,一个门生说几句致歉话,把往昔的不愉快消解得干干净净。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李鸿章和曾国藩师生二人的处事风格着实令人敬佩,全面体现了大丈夫能屈能伸,胸怀宽广,坚持大义,不拘小节的风范儿。
先说曾国藩。
一、心地善良,心胸宽广
丁忧结束后,重返官场的李鸿章实可谓步履维艰。眼看就要报国无门了,无奈之下,他才投靠了昔日的恩师曾国藩。曾国藩内心像明镜儿似的,他明白李鸿章只不过是暂时屈居他的麾下,期待着有朝一日借曾夫子之力扶摇直上。对此,曾国藩并没觉得学生存在任何不厚道,或是想利用自己,而是尽师生之谊去扶持学生。
老师明知学生是带着“借力”的目的来的,却丝毫没有对学生另眼相待或是嗤之以鼻,而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这里面既包含着他的善良;又蕴含着他宽广的胸襟。
二、睿智且通情达理,感恩多于责备
眼看敌军就岌岌可危了,如果李鸿章出兵攻打金陵,简直就是探囊取物,易如反掌。但是,李鸿章深知,金陵城是曾国藩兄弟两苦守了好几年的一项任务,他这样捡便宜可不厚道。他愿意上面顶着朝廷的压力,下面顶着将士们的压力,绝不出兵,成全曾国藩兄弟两完成自己的心愿。
金陵之战取得胜利后,李鸿章就扣押曾国藩的淮扬水师而向曾国藩道歉,曾国藩却看出了自己攻下金陵城的实质,若非李鸿章顶着朝廷的压力绝不出兵攻打金陵,成全了湘军,哪有自己今天的大获全胜?至于过去李鸿章扣人不放的那点小事儿,在他的内心里早已烟消云散了。他的睿智,看出了李鸿章的曲意成全。
面对李鸿章的道歉,曾国藩先是感恩李鸿章的良苦用心,自然也就不责备李鸿章过往的所作所为了。再是,反省自我。两个人之间有了矛盾,一个巴掌海派不响呢,也绝非全是一方的过错。曾国藩居然完全不没有过于在乎自己的面子,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过错,说自己也扣了李鸿章的人。这么一提,一来算是给李鸿章也道个歉,二来是反手就化解了李鸿章的道歉。最后,曾国藩总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他想到,要不是李鸿章带兵肃清苏省长毛,湘军哪能全力以赴独攻金陵?
如果世人都能像曾国藩一般豁达,世间又将免除多少纠纷!他的眼界和胸襟展现了一带将领骨子里所深藏的机智、善良、包容、感恩的大智慧和风度。
再说说李鸿章。从细节处分析李鸿章这个人,可以看出他具有以下特点:
一、遵从内心,敢于行动
丁忧后重返官场的李鸿章诸事不顺,投靠昔日的恩师麾下,干着文员的活儿,显然有点大材小用。当然,这也并非恩师有意为难,只是官场上僧多粥少,机会难得。曾国藩三次举荐李鸿章,都没能为李鸿章寻得一丝机会。终于,等来了机会,李鸿章可以自己带兵打仗建功立业。千载难逢的机会,换了谁都会全力以赴,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的。
不巧的是,李鸿章初立门户,用的人还是恩师曾国藩提供的,这下恩师自己打仗急缺人手,写信让李鸿章把人还给他。连写了三封信,李鸿章都坚决不还人。这都快惹恼曾国藩了。建功立业的关键节点上,李鸿章敢于表露内心,不怕别人唾骂他求功心切,背叛师门;不怕惹怒恩师;不怕落人口实。他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勇敢地为之付出行动,哪怕得罪全世界都在所不惜。
他的这种遵从于自己内心的品质是我所不具备的。勇敢并遵从自己的内心,执着于自己的追求,哪怕得罪恩师,得罪领导也在所不惜。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怕不被认可;怕被看作异类;怕别人会嘲笑自己;而不敢去遵从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李鸿章用心动告诉我们:做人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要勇敢,退一万步讲,就算得罪了别人也还可以弥补。如果因为怕得罪人而裹足不前,那就损失惨重了。
二、敢作敢当,勇于道歉
源于虚荣心,我们都很爱面子。但是,越是干大事的人,反而越能放下面子,为大义不拘小节。
李鸿章在收到曾国藩三次书信要求放人后,依旧没有按照恩师的要求放人。他深知如此甚是不妥,定会惹恼恩师。在恩师的湘军攻下金陵城后,便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恩师行了二拜六叩的师生大礼,向恩师致歉。这不禁让曾国藩大为感动,师生之间也就瞬间冰释前嫌了。
谁都爱面子,尤其是像李鸿章这样的高官的面子更为要紧,他却能在下属面前放下身段,完全不顾及面子,向恩师行了二拜六叩的师生大礼,以示歉意,的确是勇气可嘉。在他的身上展现了一种君子敢做敢当的风范,既然是自己有错在先,那就不惜放下面子和身段,去认错,去致歉。
大丈夫不拘小节,毕竟面子,相比于自己建功立业还是没那么重要的。这就让我想到了自己,如果李鸿章的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不敢得罪恩师,我担心日后会失去这棵大树;如果,我得罪了恩师,也不会道歉,因为我拉不下面子。因为怕失去,我不敢行动。殊不知正是自己的不行动,才让自己不曾得到过任何,也就更谈不上失去了什么。
在“自己到底在乎什么?”这个问题上我不是很拎得清。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对于自己应该失去什么也就不清晰,以至于裹足不前,看似没失去什么,却也没得到什么。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在岁月悄然无情地流逝中,依旧失去了许许多多。
三、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李鸿章身上我看到了:“君子爱名,取之有道。”丁忧返场后的李鸿章,可谓仕途堪忧。他对功名实可谓如饥似渴。然而,眼看着金陵城里的太平军就要守不住了,且朝廷派他攻打金陵城。换了谁遇上这等捡便宜还不用担责的好事,都要乐开了花。
然而,李鸿章却没有以一副小人的嘴脸苟活于世,去捡个大便宜还声称奉朝廷旨意办事。而是,对上顶着朝廷的压力,对下顶着将士们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期盼,坚持绝不出兵。因为他深知,金陵城是曾国藩兄弟两坚守了那么久没能攻下的城池,那里凝聚着他们湘军们的心血,如果自己在眼看胜利即将到来之时,横刀夺功,简直是太不义了。
大事情面前,他的是非观念不偏不倚。自己虽然执着于功名,但是,任然很清晰自己的为人底线是什么,明白什么叫“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自己努力去挣的功名,自己当仁不让;靠耍小聪明侵害别人利益抢夺而来的功名,自己宁可不要。
他的这份正义令我感动。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不择手段都是见怪不怪的事情,而李鸿章却能坚守自己内心的道义,愿意委屈自己,冒着被朝廷责罚的风险去成全湘军建功立业,其用意的确难能可贵。无论在什么时代,面对功名利禄,能坚守自己心中的道义,有着一种坚不可摧的定力的人,都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个师生间之前的小片段,却折射出两大历史风云人物的人格。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确有着超乎常人的过人之处,或许是智慧,或许是眼界,或许是勇气,或许是胸怀,或许是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