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画家,越小的孩子拿到画笔和纸之后,越会自然地随意涂画,下笔果断,不假思索;画出来的画,无拘无束,天马行空。
可是,“这个小狗应该这样画!”“苹果是红色的,圆圆的,你画的不对啊!”“叶子要涂成绿色,怎么能是蓝色呢?”“耳朵和眉毛呢,你画的这个小人儿为什么没有耳朵和眉毛呢?”……
这些话有没有似曾相识?
不仅仅我们家长会如此,有些课外画画班的老师也一样。
去年送我家兜兜去一家艺术机构上试听课出来后,她满脸不开心地说:“不要到这里学画画!老师只让照着她教的这样画蘑菇!可是,妈妈,蘑菇有很多种类啊,并不都是长得像小伞!而且它们不一定都非得直直的,我画了一个弯腰的,是被小猴子不小心踩倒的,老师说弯了的不好看……”
一件物品或者一种动物,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甚至想象去改变它的形状、颜色、动作,即使画出来的东西“四不像”,又有什么不可呢?
为什么我们大人总对孩子的画有诸多的要求和限制?
只因为,面对孩子的画时,我们习惯了用眼睛去“看”,却忽略了用耳朵去“听”。
其实,重要的真不应该是看孩子画的是什么,画的像不像,而是要听他(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表达的怎么样。
换言之,对孩童来讲,画画完全就是他们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比如上面俺家小白两岁十个月时画的这幅画,在我们看来可能就是一堆的圈圈,可是,当我问他“这是什么”的时候,那一个个圆圈竟然变成了山、草莓、香蕉、桌子、夹子、青蛙、小狗、猫咪、冰激凌,还有小狗的房子、猫咪的房子、送给爸爸的气球、小猫咪的生日帽子、汉堡变成的螺、给小猫咪吃的土豆、放宝藏的箱子、小猫咪拉臭臭用的马桶、藏着小鱼的山洞、正在转身的小蜗牛、找知了和蟋蟀用的小灯灯……
经过他的细细讲解,各种生动的形象顿时跃然纸上!
更神奇的是,隔几日再去问他,每一个圆圈都描述的和我第一次记录时一模一样,这说明对于自己画下的每一笔,他都有很明确的区分;对于自己完成的整个画面,他甚至可以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
画面虽然杂乱抽象、天真稚拙,故事却想象奇特、生动活泼。
真的不必过分关注孩子的绘画技巧,随着年龄增长,通过大量无拘无束地创作,孩子自己就可以摸索着掌握与精进线条、构图、造型等技巧,他(她)总会画出标准意义上的“像”与“好看”。
孩童画作中不如成人那么“像”、那么“好看”的地方,恰恰是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地方,因为那正好就是他们想象力腾飞的起点,也是他们把所知所见、所学所记、所思所想不经意表现出来的桥梁。
比如《图形宝宝的雨伞家》这幅画,是五岁四个月的兜兜在VIPKID上学过几种形状的英文表达后,自发创作的,当时她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凑近仔细一听,原来是每画一个形状,就嘟哝几遍它的英文,嘴不停,笔不停,刷刷刷一会儿就把画作完成了!
她能把画画当成增强所学知识的记忆手段,又能把当时自己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自动感应门和彩虹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自动彩虹门”,还能把图形都想象成可爱的宝宝并为他们设计一个别致的雨伞家,这些已然足够让人称赞了!
即便圆形画的不圆、正方形画的不方、心形画的不太规则、半圆形画的不算是整个半圆、星形每个角画的大小不一样……那又有什么关系?
五岁八个月时画的这幅《一家人》也特别让我感动,当时爸爸因为工作原因,已经有一个多月没回过家了,一向和爸爸特别亲近的兜兜之所以画这幅画,完全就是表达对爸爸的思念之情。
但在这个主题下,她告诉妈妈的各种细节更可贵:妈妈画在中间,她和小白画在两边,是为了保护妈妈;爸爸的枕头也一定要画上去,那样才是一家人;把妈妈最喜欢的格子被子画上去,妈妈看到就开心了;将两边的纸撕成长条再粘到一起做成爱心蚊帐,那样蚊子就不会咬肿小白的耳朵了……
有这样的呵护和关爱在,更契合了“一家人”这个温馨主题。至于三个小人儿没画手、脚、耳朵、头发、眉毛等,好像也没那么重要吧?
六岁四个月时,兜兜已经无师自通,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色彩了。她的这幅《小池》,就是根据杨万里的那首古诗画的: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画面层次丰富:鲜活的蜻蜓、清亮的泉水、亭亭玉立的荷花,蜻蜓正在飞舞,池水影影绰绰,荷花摇曳生姿,一派盎然生机。更难得的是她告诉我:荷花和蜻蜓上面的点点空白,是阳光透过树荫留下的光斑,水面上的深蓝浅绿也是阳光、树荫和微风相互作用的结果。听她这样一说,那明亮的阳光、深绿的树荫、轻微的暖风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却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她还说,她知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是画一个荷花苞儿比较好,但是觉得一朵荷花很孤单,画几朵才热闹又漂亮。有这种清醒的理解和自己的喜好,画的不那么“好看”,又有什么所谓呢?
每次听他们讲自己的画,我都很羡慕和庆幸!
羡慕他们表达时的自信和快乐,那种畅快淋漓、自由自在,和我们成年人一贯的吞吞吐吐、闪闪烁烁形成了鲜明对比。
庆幸自己在他们恣意创作时,没有指手画脚,批评指责,没有毁掉他们画画的天然能力,因而,才能欣赏到他们如行云流水般的运笔,丰富灵动的画面,奇思妙想的故事……
毕加索曾说:“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
大师都如此追求孩子的本真状态,我们也应如此啊。
所以,请做一个“听画”的爸爸妈妈吧!
当孩子正在画画的时候,请一定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安静地陪伴在他们旁边就好。
等他们画完了,请一定一定要张开自己的耳朵,认真地倾听他们画的是什么,画后面的故事是什么。
然后,认真地把孩子给画赋予的故事或意义记录下来,让这陪伴和倾听的美好,温暖孩子的一生!
————————————————————————
推荐书目:鸟居昭美《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