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苦闷中的朋友聊天,公司业务不景气,在争先恐后挑重担、人人冒尖的团队里面,兢兢业业、按部就班的她,成了被劝退的“末位”。
她在这家公司待了4年多,中间换了4类工作,有干得不错,但自认为没有成就感而要求调岗的,也有业务重组而调整的,还有被“糟糕”的领导甩退的,现在是被公司“劝退”,可谓经历丰富而坎坷了。
坐在对面的她,大部分眼神是空洞的,偶尔从眼镜后面抬头看我一眼,很是委屈、愤恨……
“既然这样了,还不如谈一个合理的补偿,早点儿拿钱走人,总结一下过往,找一个自己擅长的、自己也感兴趣的领域”我劝导。
“他们凭什么这么对我!这么多年我也是兢兢业业把交代的工作完成好,他们不能就这样否定我,说我没有价值!”她咬着嘴唇,眼睛里估计还有亮晶晶的小东西。
“你们这种知识服务性公司,对员工要求比较高,兢兢业业、按部就班只是底线,你不能把这个作为自己工作的标准啊。”我不客气地揭示了残酷的“真相”。
“可是,他们否定了我。现在的领导不信任我,安排给我的工作不是我擅长的,虽然她嘴上说安排的理由是因为我是团队成员,可谁知道她怎么想的。还有,HR说我做不好培训,他都没有和我共事过,凭什么这么说我!集团的领导也对我没有好气,好像业务不景气是我一个人造成的一样的……”她还像祥林嫂一样说着自己的“遭遇”和“苦楚”。
我思绪已经飘扬的很远很远了,大概是大一那一年,班级英语晚会,每个宿舍要出一个节目,我们宿舍选择了“白雪公主”,定角色的时候出了争议,没人愿意扮演可恶的后妈,一个男同学就指着我说“她适合!”,就这3个字,让我对他记恨了整个大学,我认定他是认为我“尖酸刻薄”,毕业聚餐,喝了酒之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的声音演绎能力比较强,后妈台词多,你口语又最好,人又机灵,不会砸场子。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都是自以为。
后来,别人对我的评价,无论真心或假意,认真或随口,我都只是听一听,因为,除了自己,没有谁可以定义我。更好的自己,在每一段努力的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