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专题较早收录的一篇投稿,因为禁止转发,和作者作了沟通才得以复制,一直作为“隐私”存放着。今天有雨,打开仓库,看看,在原文中简单说几句。
以下增粗字体的是我的修改建议,这倒是没和作者交流的,希谅。
作者:李泽珊
八岁时,我来(来字多余)搬到了另一座的(的字也是多余)城市,这里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格外的(的可删除)陌生:不认识的人、听不懂的方言和难认的道路。
因为我是五岁读的一年级,比别人提早一年,到了这座城市,学校不收提前入学的学生,于是我有半年没有上学,并且三年级坐(留级?)级。
这半年里我是孤独的。
因为母亲在(忙于)装修房子,所以经常是我一个人在家。白天我成天地(地字不要)在外面游荡,看着路上行色(行色删除)匆匆的行人从(从字改为和)我身旁擦肩而过。(句号改冒号:)有的背着打扫卫生的工具包;有的踩着高跟鞋,喷着浓厚的香水;有的头发梳的油光,穿着锃亮的皮鞋和整齐的西装;有的则衣衫褴褛在路边乞讨。
那时母亲并没有给我太多的零花钱,有时当我路过散发着香喷喷的(的字不要)气味的卤肉店,我会在那里驻足好长时间,看着别人提着一袋又一袋的卤猪耳朵、猪拱嘴和袋子里(袋子里三字多余)鲜艳的麻辣红油。我(加:我的味蕾便开始潮湿,便有想伸手的欲望),特别想吃橱窗里面摆着的烧鹅翅膀,当时是卖九块一只,我(摸摸口袋)终究是没有舍得买。
有时我会去外婆家寄住几天。
外婆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白水煮鸡蛋都是给了我的表弟,而我隔两三天才能喝得上一杯牛奶,平时都是吃一些热过好多次的剩菜剩饭,这些剩菜剩饭有时能吃上一个星期(这样的生活有时连过一个星期)。
外婆是一个很节俭的人,每到天黑就不准我开灯看书,只要我一开灯,她就会碎碎念地把灯光(光字应该是关字吧?)上,以至于之后我上了中学再到外婆家时,我都不敢开灯做作业,怕被(被和挨只要一个就行)挨骂。
还记得有一次晚上八九点钟的时候,我不小心把牛奶打倒了,外婆就生了气,一直念念叨叨说不该给我喝牛奶,给我喝就是浪费。那天我哭了,哭得很伤心很生气。刚好母亲来外婆家接我时(时字不要),看到外婆正在推我,便一(一字加上你读读看?)把我护住,了解事情缘由后,怒气冲冲地向外婆喊道:“一个小孩子,你一个大人跟她计较什么?打泼牛奶又不是一件好大的事情。”说完,母亲便拉着我的手走出了家门。
路上母亲一直在跟我道歉,我的眼泪不争气的一直往下掉,像豆大的雨点一(一字同样多余)般。
(路上,)母亲在我的(的字删除)面前蹲了下来,拉着我的手,细声细语地问道,“在外婆家吃饭了吗?”
我摇摇头。
母亲又问我:“乖乖,想吃点什么吗?”
“我想吃鹅翅膀,就是十字路口前面的那一家卤肉店里的鹅翅膀。”我指了指前面不远处的那家小店。
晚上路边烤红薯的小摊铺是很多的,于是母亲又给我买了半截儿烤红薯。是红心的烤红薯,才从锅炉里拿出来,暖暖的,甜到了心里。
这是第一次(第一次放到母亲后面)到了这座城市(后)母亲(第一次)给我买东西吃,第一次为了我去反抗外婆,第一次这样轻轻地(地字不要)拉着我的手走在街上。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陌生城市里的一丝温暖。
第二天母亲带我去下馆子,虽然是路边的小餐馆,但我格外地高兴。母亲给我点的盐煎肉和炒豆干这两个十分简单的小菜。(句改逗)在我眼中已是美味珍羞了。
后来,母亲再也没有让我去外婆家住过了。
点评: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叙述的是自己的童年往事,而这篇着重介绍的是住到外婆家的一段经历。作者以童年的眼光看待周围的景、人、事,让读者感觉比较真实,可信。而“外婆”因为“我”打泼了牛奶说的话也说明特别年份里,“外孙女和孙子有区别”的这种人性心里,这是一种存在的社会现象。
本篇构架还是不错,行文比较自然,语言质朴,但缺乏灵动,尤其注意文字应精炼。写文不是交考卷,用不着匆匆忙忙,写完自己读一两遍,不通顺,绕舌的问题就会发现,就可以改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