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谴愚衷
因此上演这出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中国四大名著中,最耐人寻味的还数《红楼梦》。小时候读《红楼梦》只为里面繁华的景象,如花的人物,浪漫的故事,凄婉的爱情所痴迷。并看不懂这纷纷扰扰背后的人物情长、爱情悲欢。一部《红楼梦》,半部人生戏,今天再读《红楼梦》,对爱情这个主题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爱情是世间永恒的主题,《红楼梦》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演绎了四大家族的悲欢离合。曹雪芹把这三个人物放在一个金粉世家的背景下,家里奴仆成群、金玉满堂,男女主人公根本不必为生计发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的精神追求显得尤为重要了。
贾宝玉自是这金粉世家中的富二代,他衔玉出生、粉面桃花,无一缺憾,偏偏就喜欢与女孩儿在一起玩耍。文中形容他: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样一个纨绔子弟,身边没有年纪相仿的兄弟相伴,只有姐姐妹妹相随,大观园中各个馆院中也唯有他一个男子,所以便对女儿家多些牵挂。一位翩翩公子,不愁吃来不愁喝,他对另一半的要求自然是没有寻常人的牵绊了,他只求一位能懂他的心的人。
宝钗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姑娘。家世好,与宝玉属于门当户对。聪明乖巧,对上能讨贾母喜欢,对下懂得体恤下人,做事懂得进退有度,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况且她与宝玉还有“金玉良缘”一说。
这样一位好姑娘,放到时下就是一位白富美,怎么说跟宝玉也是最登对的一对儿。然而,宝玉却是不喜欢宝钗的。因为宝钗不懂宝玉。她劝宝玉读书考取功名,而宝玉偏偏对此是最不感冒的。她明知宝玉喜欢的不是她,明知自己是冒名顶替拜堂成亲,还能处处隐忍,显得自己懂事、大度。所以,宝钗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缺点,她处处好,反而显得宝玉处处不好。宝玉对宝钗就像姐姐,他与宝钗自然做不到心神统一。
黛玉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虽体弱多病,楚楚可怜,但性格里总有一种叛逆,有一些孤傲,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从她的话语中你总能读出酸酸的语气。她虽然才气逼人、艺压群芳,但却不懂得伪装,让自己显得卓尔不群、特立独行。正是这样的性格,吸引了宝玉。她和宝玉无话不谈,一起读西厢、一起作诗、一起玩闹,甚至生气吃醋闹别扭。她懂宝玉的心,她从不劝宝玉考取功名,更不喜欢应酬。她与宝玉性情相投、心心相印。
然而,这样的性格却是贾母和王夫人不喜欢的,作为将来贾氏家族的内掌柜怎么可以是这样的性格呢?怎么可以不是八面玲珑呢?怎么看怎么觉得宝钗才是最佳人选。一边是家长的最佳儿媳,一边是男主的心爱之人,怎么选?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自然是长辈说了算,所以宝黛注定是悲剧。
其实,想想这些家长也够糊涂的。你就算使了调包计,让宝玉娶了宝钗,就宝玉那性格,婚后能幸福吗?宝玉最后不还是心灰意冷出家了吗?要是贾母活着,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还会为自己创设的“金玉良缘”高兴吗?所以,宝玉和宝钗注定也是悲剧。
不由得想起民国时期的诗人徐志摩的故事来。前几天看过一篇文章,为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鸣不平,痛骂徐志摩的不忠不孝,对不起张幼仪。其实,我们都不是主人公,无法对别人的事情妄加猜测。作为女人,张幼仪确实处处优秀。孝顺公婆、操持家业、含辛茹苦、兢兢业业,可就是这样一个处处都好的女人偏偏不是徐志摩所爱的。或许是诗人的性格所致吧,徐志摩偏就喜欢上了陆小曼。陆小曼抽烟喝酒,甚至是交际花,可徐志摩就像着了魔,被陆小曼吸引。
爱情这个东西谁也说不准,它没有标准、没有国籍,你无法评判任何人的爱情。你看着好,未必别人就看着好,你看着不好的,未必别人就看着不好。
身边常常有很多看起来并不般配的夫妻,世人常常喜欢用世俗的眼光去评判别人的婚姻是否幸福。婚姻是鞋子,合不合脚只有当事人知道,外人是无法知晓的。
前几天接到一位大姐打来电话,聊起孩子的婚事来。大姐无奈的说:“我们看着挺好的女孩偏偏他看不上。看看别人家孩子都结婚成家了,你不知我那个着急呀!问他找什么样的?他说找个能说上话来的。”
我劝大姐,孩子的观点一点没没错。爱情这东西不是父母说看着好就是好,两个人一起过日子那是一辈子啊,如果连话都说不上来,这婚姻该有多空虚和悲哀呀?作为父母,不要干涉孩子的婚姻生活这是起码的修养,若是能懂得这些,孩子会更幸福!
我知道大姐的儿子一定能够找到一个愿意和他共度一生的女孩,因为他知道自己要什么。
中国有句老话:“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好比是第二次投胎,选择了一个能够跟你一心一意、愿意陪着你聊天的人,这辈子就是幸福。选择了一个和你无话可说的人,即使他条件再好,你便为自己掘了一座坟墓。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莫让宝黛的爱情悲剧在现实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