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每天看书摘
《万古江河》作者:许倬云
初读《万古江河》一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著名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旁征博引,眼光独到撰写此书,赢得中外赞誉,殊为不易。
2019年7月,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教授给入学新生赠送此书,说:从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汲取力量。可见该书的影响力颇为巨大。许老先生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同期历史相比较,有相得益彰之获,有受益匪浅之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百川终将归大海,万古江河万古流。
这本书以考古发现为主、以文献资料为辅,考察先秦到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摄庙堂,下猎江湖,纵横东西,由表及里,细致合理地厘清中国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分析冷静客观,结论令人信服。
华夏文明,结缘于两条河:黄河与长江,以此为中心,以儒家之人间秩序和阴阳家五行家之自然秩序为根基,中国原生文明逐步向外辐射,海纳百川,终成华夏文明之万古江河,起伏跌宕,奔流不息。
精选书摘
1.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
2.从春秋战国以来形成的中国思想系统,有两条脉络平行发展。一条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人间秩序,一条是以阴阳五行为中心的自然秩序。
3.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祇的祭祀与对祖灵的崇敬。神祇通常是自然力的神化;祖灵是由生殖而衍生的慎终怀远,也是亲子之情的扩大。神祇与祖灵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
4.中国文明思想体系,亦即北方的儒家与长江流域的道家,两者相互交流影响,形成中国型思想的核心。
5.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与生产事业脱节,以致学术与工艺之间,缺少彼此刺激的机制;也许,这是明代以后中国终于在工业化方面脱队的原因了。
6.国民政府为中国建立了一个现代国家的上层结构。中国的近代教育建设,毋宁是这一上层结构的主要力量。黄氏指出,1949年后则建立了以农村为基础的下层结构。这两层结构的整合,尚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只有在上下两层焊接时,中国沿海与内地、城市与乡村的断裂,才可能成功地融合。
7.茶作为饮料,于南北朝时已经风行。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的“槚”,实是茶的原名。
8.唐玄宗时,大将高仙芝在怛逻斯战役败于阿拉伯军(751),唐军的造纸工匠被俘,将中国造纸技术传入阿拉伯,自此撒马尔罕纸闻名欧亚,取代了羊皮及埃及莎草片。自此,造纸技术逐步传入欧洲各地。
9.在南北朝以前,中国最繁荣富庶的地区是中原。广义的中原,包括今日所谓北五省(河南、陕西、山东、河北、山西),狭义言之,则是黄河中游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自唐中叶以后,北方多经战乱,渐渐凋敝,南方则战乱较少,加上气候温和,发展农业的条件较佳,于是浸浸然在人口与财富两方面都超越了北方。
10.乾隆六十大寿,四大徽班进京祝寿。万寿过后,徽班留在北京,居然从此发展为全国性的剧种——京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