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邻居棒棒的妈妈常常领着儿子到我家串门。这几天,棒棒妈妈似乎有心思,不怎么带棒棒外出。在扔垃圾的时候,遇见了棒棒妈妈,于是我问她怎么不见棒棒出来玩?
棒棒妈妈愁眉不展地告诉我原因。
棒棒活泼好动,乐于和小朋友玩耍,但是时常攻击其他小朋友。以至于其他小朋友家长避之如虎,不愿和他玩耍。
棒棒妈妈摇着头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是棒棒还是爱打小朋友。这小子就是坏孩子。”
我说,你不要乱给孩子贴标签,他才四岁,他的行为没有好坏。小孩一切行为都是有原因的。
2
最近看了一本教育书籍《孩子,我应该这样爱你》,作者分析了各类不同的攻击行为。
(1)对环境估计不足。
例如当小孩要经过人群时,他往往不能精确估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容易把小朋友碰倒。
(2)语言表达能力不成熟。
幼儿,特别是男宝宝,他的语言能力落后于行为能力。当他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时,往往不能灵活运用语言,所以他只好借助于行动。
(3)孩子间的游戏
有时,小孩之间的打闹是他们模拟虚幻世界的一种游戏。此时,家长要及时拉开孩子,并告诉他们英雄是维护和平而不是打架斗殴。反复强调,让孩子自己控制自己行为。
(4)发泄不良情绪
孩子有时因为心中愤闷不满,对其他小朋友拳打脚踢。此时家长要抓住他的脚或手,并且严肃告诉他:“不可以。”然后,慢慢把手放开。
(5)获得更多关注
有时幼儿攻击行为只是为了获得对方的关注。
3
棒棒3岁之前跟着外公外婆生活,老人恰恰又沉默寡语,所以缺少语言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很弱。
有一次,我和女儿在小区玩,远远望见棒棒挣脱他妈妈向我们飞奔过来。快要跑到我们身边时,棒棒举起拳头向我女儿冲去。我赶紧迎上去抱住棒棒。
棒棒妈妈气急败坏地数落儿子:“一天到晚念叨姐姐,一见到姐姐怎么又要打姐姐呢?你这坏孩子!”
棒棒兴高彩烈的脸上先出现诧异,过后大颗大颗泪水汇成两股哗哗流下来。
我告诉棒棒妈妈,她错怪棒棒了,棒棒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他没有恶意。
很显然,棒棒因为见到我和女儿而感到兴奋,但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只有诉诸于行动。或许他认为这是最好的问好方式。
我推荐棒棒妈妈看了这本书。
4
孩子在婴儿期,家长应该多输入正规语言,多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家长不能因为他们还不会言语,就放弃与他们沟通。有时讲讲故事,有时拉拉家常,也可以讲讲一天的心情。
婴儿期,家长可能会多输入一些名词和动词,但是有专家认为多输入一些形容词更有利于孩子情商发展。比如高兴的时候说,我现在很高兴;生气的时候说,我现在很生气……
在幼儿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利用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达。
而幼儿的争斗无疑是煅炼幼儿表达能力最佳时期。
如果幼儿经常攻击别人,看看是否是孩子语言能力太弱。答案如果是,家长或老师要训练他们不同场合与其他幼儿的沟通话语。
(1)对环境估计不足时,他应该对小朋友说:“请让一下好吗?”“你挡住路了,能让我过去吗?”
(2)如果因为遇见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愤怒的事,幼儿学会表达:“见到你很开心!”,“你弄坏了我搭的城堡,我生气了,我希望听到你道歉。”“你没有和我分享玩具,我很伤心。”幼儿把情绪表达出来了,他的心会平静不来。
(3)如果幼儿想分享别人的玩具时,可以训练他说:“小车真漂亮,我可以摸一下吗?”如果幼儿想拒绝分享时说:“这是我的小车,可我还想玩会儿,你能耐心等待吗?”
(4)如果幼儿希望别人关注他时,可以训练幼儿说:“你看,我今天穿了帅气的衣服。”“昨天,我妈妈讲了个故事,我们起分享吧!”
(5)如果不小心推倒或是撞上其他幼儿,教育他说:“对不起。”
其实,还有许多语言可以应对孩子的问题。总之,“君子动口不动手”,家长教师模拟各种问题出现的场景,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既减少不该发生的冲突,又能发展幼儿心智。
5
“孩子是张白纸。”他一出生是中性的,没有好坏之分。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问题,问题的出现必定有相应的原因,找出原因,就可以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忌讳贴标签。更可恨的是贴上标签后,往里面泼脏水:“坏孩子!”“就爱打架”“不听大人话!”久而久之,这瓶纯净水就变成了你口中的污水。当然这不是家长所愿,但是无形中家长引导孩子变成了家长“诅咒”的样子。
教育也忌讳放任自由。有些家长对幼儿出现的问题不管不顾,听之任之。“打架不吃亏就是好事。”即使知道不好,也不去思考,导致幼儿三观错乱,不知是非好坏,养成坏习惯甚至坏毛病。
教育不该是狂风暴雨,一阵暴戾之后,植物不是死了就是残了;教育应该是和风细雨,可以悄悄地把水份养料沁入心田,植物才会茁壮成长。
如果我们不是教育专家,就该拿起书本,汲取专家们的经验,不断实践和反思。
孩子,我应该样爱着你:了解你,同情你,牵着你,望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