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1,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惟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2。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帝曰:愿闻三阴三阳之离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太阴之前,名曰阳明,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厥阴之表,名曰少阳,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日一阳。
帝曰:愿闻三阴。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其冲在下,名曰太阴,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太阴之后,名曰少阴,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少阴之前,名曰厥阴,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阴阳癇痛,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也。
【注释】
1、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老子曰:“法天象地,道法自然。”以天地万物之道以论人道。此类还有:火为阳,水为阴,南为阳,北为阴,雄为阳,雌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等等,数之不尽,故曰:“然其要一也”。一者,道也。
2、“故生因春”一句:是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医家以“天人合一”之道将其以应养生之道,谓之曰:“春捂,夏汗,秋凉,冬冻。”以应四时之变。春捂:春季,阳气初升,阴寒仍存,悟以避寒,悟以助阳是以。夏汗:夏季,天地阳热,草木茂盛,宜借阳热以清阴寒,利四肢百骸、肌肉腠理生长,是谓强阳。秋凉: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天之阳热渐衰,阴冷日盛,宜借天地之势促使气血归经及五脏,少动以避肃杀之气,是谓秋收。冬冻:冬季,天寒地冻,万物蓄藏,宜借天地之势藏精于肾,避露寒,免扰阳,“老子曰:‘其中有真,其中有象。’”是以,静孕育真,以待春阳,是谓冬藏。
止一箴言
1、老子以五千言言“道”,尊道贵德,道隐而德显,若以阴阳论之,则道阴而德阳是以。故老子曰:“二者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医家以“天人合一”论医之道,天地万物皆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雷为阳,电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人亦应之,上为阳,下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四肢百骸为阳,五脏六腑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心肝为阳,肺肾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如此这般仿若佛家所言:“色既是空,空既是色。”本自一体,实无阴阳、虚实、内外、上下之别,混然一体,为区分辨别之故,是以名之而为阴阳、内外、上下、左右、表里。这也与《“1+1”教学》之“知、行、思、情”教育教学四要素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之所行所为,且能有情而无思,有思而不行,有行而不知,知而不行,行而不思,思而无情否?本自一体,为了更好地表达、描述其整个过程、微妙玄达,故强行分而划之。又如学科教学中的“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思政”等学科,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某一学科知识技能而无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现象,是绝无仅有的。之所以以学科进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便于学习者更系统性、更具体地了解、学习相应的知识技能,为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服务。在每一学科中又有“知识技能与情感思维”的教学,又将“知识技能”分划为“知识与技能”进行相应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此亦可以理解为教学之阴阳,天地万物皆遵循于“道”,皆可以以“阴阳”而论之。孔子曰:“自天子以至素人,一是皆以修身文本。”天地万物皆尊道贵德。《道》曰:“注重内在精神道德的修养是为修身之道。”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 止一 解读:《道》,//www.greatytc.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www.greatytc.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