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话题开的有点大,不知道能不能圆的回来,先从我王者荣耀里最讨厌的中路对线英雄之一的张良开始说起吧
张良,一技能言灵壁垒,二技能言灵侵蚀……开局一个圈圈加一个墙壁,放得好开局直接把我打懵逼……团战时候更是我最讨厌的技能前几名,仅次于周瑜放的火……(此处省略数千字)
扯远了,扯回来,我肯定不是游戏推广小编,多几句废话实在是因为最近排位连败心里苦闷无处发泄。(/ω\)
说起张良,百度百科的词条里是这么写的:
张良,字子房,逝于前186,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狙击秦始皇未遂。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良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得以善终的人。
听起来简直狂拽酷炫吊炸天,至于他为什么这么牛逼,能够辅佐刘邦成就一代霸业,自古以来大家津津乐道的是他掉入悬崖遇到了一避世高人得到了一本牛逼的武林秘籍打通了任督二脉……这本武林秘籍就是《九阳神功》……
不是……是《太公兵法》啦!
说起牛逼哄哄的太公兵法,那话就多了……传说张良有一天吃饱了撑的在沂水圯桥头散步,碰到一个落魄老头,老头看张良很帅,心存调戏,于是把鞋踢到他头上,说“小子,帮我穿上”,张良上去一个大招就first blood了……然后拾取了打怪掉落装备《太公兵法》一本……
当然,上面是我瞎扯的,真实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老人考验张良三番五次让张良捡鞋张良一一做到,老人认为张良是个好人,传与号称是“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的太公兵法,张良日夜诵读,终成一代霸业。
雪梨原本以为这应该只是一个传说故事,是后人茶余饭后闲谈中杜撰的。直到发现以严谨著称很少乱传八卦的司马迁小哥哥在史记中用了大篇幅认认真真地记载下了这个故事: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于是好奇心被大大的勾引了出来,这成就一代霸业,牛逼哄哄的《太公兵法》到底写了些啥,有没有流传下来?所谓的太公兵法到底是哪一部?
对此,素书原序中有记录:
《黄石公素书》六编,按《前汉列传》,黄石公圯桥所授子房《素书》,世人多以《三略》为是,盖传之者误也。
晋乱,有盗发子房冢,于玉枕中获此书,凡一千三百言,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
读完素书以后表示对这个说法很怀疑,素书正文开篇记载“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仁者……义者……”
素书实在是一本关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类的典籍。实在是不像一个能记载在史记里,帮助张良成就霸业的太公兵法。
所谓的素书原序,乃是后人所做,其中主要论述的就是张良,黄石公与此书的渊源,例如
黄石公,秦之隐君子也。其书简,其意深;尧、舜、禹、文、傅说、周公、孔子、老子,亦无以出此矣。
然则黄石公知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故以此书授子房。而子房者,岂能尽知其书哉!凡子房之所以为子房者,仅能用其一二耳。
再如
黄石公得子房而传之,子房不得其传而葬之。后五百余年而盗获之,自是《素书》始传于人间。然其传者,特黄石公之言耳,而公之意,其可以言尽哉。
实在很难与后面的素书正文对应起来,私以为此处杜撰实在是牵强。
还有种说法认为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对应的是《六韬》一书,有有人说,三略,六韬原本不分彼此,实应为三略,六韬合而为太公兵法。
因此雪梨巴巴地去找来了三略和六韬的原文来读。这两本确实都是兵法,六韬第一韬文韬,读完第一韬之后看到第二章是武字开头的,因此满以为是武略,后来才反应过来,文韬武略,大概就是这两本书综合在一起概括而来。词典上说文韬武略,表示文武双全,大智大勇,确实很形象,如果能读透三略和六韬,确实是可以拥有大智大勇。
三略篇幅更短,分上略,中略,下略,分别是为将之法,为君之法和国相对国之法。引用古兵军谶,军势来讲述兵法思想。上略开篇“夫主将之法,务擥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于众。故与众同好靡不成,与众同恶靡不顾。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含气之类咸愿得其志。 ”中略开篇“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天下无所归功。 帝者……王者……”,下略开篇“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微。 ”可见得,虽然上中下来称呼的,但实际内涵却是不断递进的。
六韬,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以姜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形式讲述用兵之道,更多是实际操作上的问题,比如怎么用人,怎么排兵布阵,怎么利用兵车,骑兵,如何应用火攻或者防止敌人火攻,兵力优势时怎么办,弱势时怎么办。确实是一本兵法百科指南,其中甚至可以读出戚继光的鸳鸯阵想法的雏形。
摘录六韬中虎韬军用一篇如下
太公曰:“凡用兵之大数,将士万人,法用:武冲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一车二十四人推之,以八尺车轮,车上立旗鼓,兵法谓之震骇,陷坚陈,败强敌。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材士强弩矛戟为翼,以五尺车轮,绞车连弩自副,陷坚陈,败强敌。
“提翼小橹扶胥一百四十具。绞车连弩自副,以鹿车轮,陷坚陈,败纱敌。
“大黄参连弩大扶胥三十六乘。材士强弩矛戟为翼,“飞凫”、“电影”自副。昼则以绛缟,长六尺,广六寸,为光耀;夜则以白缟,长六尺,广六寸,为流星。陷坚陈,败步骑。
“大扶胥冲车三十六乘。螳螂武士共载,可以纵击横,可以败敌之。
“辎车骑寇,一名电车,兵法谓之电击。陷坚陈,败步骑。寇夜来前,矛戟扶胥轻车一百六十乘,螳螂琥士三人共载,兵法谓之霆击。陷坚陈,败步骑。
“方首铁_维盼,重十二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_。大柯斧,刃长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钺。方首铁锤,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千二百枚,一名天锤。败步骑群寇。飞钩长八寸,钩长芒长四寸,柄长六尺以上,千二百枚,以投其众。三军拒守,木螳螂剑刃扶胥,广二丈,百二十具,一名行马,平易地,以步兵败车骑。木蒺藜,去地二尺五寸,百二十具。败步骑,要群寇,遮走北。”
“轴旋短冲矛戟扶胥,百二十具。黄帝所以败蚩尤氏。败步骑,要穷寇,遮走北。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长六尺以上,千二百具。败步骑。
张良是如何排兵布阵的,历史实在久远,有待学者考究,然后从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家军那里,我们大致可以领略到排兵布阵的重要性,私以为,作为一个将领,打胜仗很重要,但打胜的同时能够让士兵们活下来更重要,戚继光的鸳鸯阵正是巧妙运用各种武器,兵种,阵型变换,创造了一场大战伤亡仅为个位数的成就。而这一理论早已记载在六韬这本古书中了……或许戚继光也正是收到了这本书的启发吧?
突然觉得理解了司马迁为什么要记上这么一笔了,这么牛逼的兵书,当然要编个牛逼的来历啊!
至于黄石公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到底是理论教材的三略呢?还是实际应用教材的六韬呢?还是两者一起呢?想一想还觉得蛮有趣的,如果非要二选一,我个人更倾向于是六韬,毕竟里面全篇都是太公曰,也对得上这个名字,二来,里面的用兵之道确实实用,比起读了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的三略,六韬简直就是打开了用兵的任督二脉啊!
感慨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