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赵盾召集晋国六卿开会,忧心忡忡的对大家说:士会在秦国、狐射姑在赤狄,这两个家伙天天都在阴谋颠覆我们大晋政权,你们说该怎么解决这两个麻烦?中军佐荀林父是六卿中的二把手,他提出把狐射姑接回晋国,理由是狐射姑很有外交才能,而且狐家对晋国有大功。荀林父是个老实人,完全没有领会到领导赵盾的心思,他也不想想狐家作为赵家的死敌,赵盾怎么可能希望狐射姑回来。然后精明的上军将郤缺提出从秦国召回士会的建议,赵盾立即从善如流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赵盾不喜欢荀林父不是没有理由的啊。
郤缺对士会的评价在《左传·文公十三年》记载:“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成语“柔而不犯”出自此处,意思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这个成语在网络上的说法是出自《后汉书·胡广传》,但是《左传》中却早有记载。
赵盾虽然想要召回士会,无奈人家现在在秦国混的风生水起不一定愿意回来,何况即使是士会愿意回来秦国也不一定愿意放人。此时据说又是聪明人臾骈给赵盾出了主意,他的方法是玩一把无间道,派一个叫魏寿余的人去秦国诈降。注意一下这个人的姓氏,就是后来魏国的那个魏。魏寿余到了秦国之后,先是在朝堂上偷偷的踩了士会的脚,然后找到机会向士会转达了晋国不打算追究当年公子雍的事,希望士会能跟他一起回国,士会已经在秦国流亡了七年,看到有回国的机会立即允诺。魏寿余对秦康公表示魏家还有许多人想要弃暗投明,但是还没有拿定主意,不如您派个人跟我一起回去说服他们?秦康公一听有这种好事立即满口答应,派魏寿余和士会一起渡过黄河去说服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晋国叛徒。秦康公虽然脑子不太好使但秦国还是有明白人的,大夫绕朝在士会出发的时候把马鞭送给了他,说道:“你不要以为秦国没有聪明人了,只不过国君不听我的话罢了。”士会渡过黄河之后立即被赵盾派来的人接回了晋国,秦康公虽然又一次被晋国人骗了,但他是个厚道人,并没有为难士会在秦国的家属,而是把他们送回了晋国。
士会,祁姓,士氏,名会,字季,因封于随,称随会,又封于范,称范会,谥号“武”,故称范武子,是晋国范氏的先祖。士会的后代范氏是晋国的大族,在晋国的政治舞台上几乎坚持到了最后,是倒数第二批被除名的晋国卿族。另外,士会在秦国的家属虽然被送回晋国一部分,但还是有部分人留在了秦国,这些人后来改称刘氏,所以士会也是刘姓的祖先。士会的刘姓后代中最著名一个是汉高祖刘邦,唉,怎么说呢,这都是缘分啊!话说如果秦康公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大概不会照顾士会留在秦国的家属,而是会把这些人都剁了喂狗吧~
士会的问题解决了,但是赵盾还在烦恼另一个问题:河曲之战的锅谁来背?按理说罪魁祸首是赵穿和胥甲,赵穿毕竟是赵家人,一向护短的赵盾自然不想处罚赵穿,好在翻云覆雨一向是赵盾的拿手好戏,他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麻烦:派赵穿去郑国当人质,而胥甲则被流放到卫国。这个处置看起来公平公正公开,也给赵盾的“好”名声再添上了一笔,然而之后不久赵穿就被接回了晋国,所谓当人质基本就是公费旅游,而胥甲则到死都没能回到晋国,胥氏一族也自此衰落,逐渐退出了晋国的政治舞台。胥甲也是脑子有问题,人家赵穿是真·赵家人,你又不姓赵,干嘛跟着作死呢?
到此为止赵盾一共驱逐了狐射姑、先蔑、士会、胥甲四位卿大夫,达成了成就“逐四卿”,在加上之前的“杀五卿”,赵盾已经达成了所有的成就,开启了春秋时代的特色副本——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