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假的某一天,我阅读了阿道夫·赫胥黎的《知觉之门》。读的过程,意外地让人激动万分。下面就来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先简单介绍一下书的内容。这本书其实是由《知觉之门》及其续集《天堂与地狱》构成的。这两篇都不算长。《知觉之门》描述了作者服用了麦司卡林后的体验:感觉周围的万物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尽显其本质。这种接近万物本质的感觉使作者重新思考当今社会现状,思考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天堂与地狱》偏向于作者对人类心智的理论描述,并讨论了一些能像致幻剂一样把我们带到“新世界”的东西,如艺术,光,宝石。
下面就请顺着本人思路,看看此书的具体内容和我对应的一些启发吧。
首先,作者指出人类对自身心智的开发和认识其实十分有限「我们的心智仍如百年前的地球,仍然有黑暗至极的非洲、未在地图上标注的婆罗洲和亚马逊盆地」对此,作者把整个心智分为「旧世界」(我们熟悉的个人意识)和众多「新世界」,而在这些新世界里面就包含了幻象经验。类似的表述其实也可见于《未来简史》说过的「我们也只是住在一座意识岛上,而外面由我们不熟悉的心理状态所构成的海洋,可能无边无尽」
而书中所谓的「他世界」便是指人类未经开发的那一部分心智所感受到的世界。这个世界里面,我们的感官是如此的敏锐,我们会感受到时间似乎消失了,万物不再负有世俗世界所赋予它们的各种功利的作用和属性,而只是简单「存在」着。它们无一不散发出最纯粹的色泽和光芒——即使是平常最普通的石头、抹布、衣服,如书中说到「我那灰色的法兰绒长裤充满了“本然"」这种色泽和光芒远超出我们目前对色彩的感知程度。据我理解,这些美其实就是《当下的力量》所说的「那些叫不出名的事物,那些深沉的、内在的、神圣的东西」
这种美是如此让人陶醉,以至于对世俗世界的一切琐事、人际关系、必要的责任丧失了兴趣,也不会再有邪恶的欲望和行为。「当万物在我们心中都成为了无限和神圣,我们还会贪婪、自满吗?我们还会争权夺利吗?我们还会沉溺于无趣的娱吗?」突然联想到禅修之所以会让人变得平静,不也正是因为让人慢慢地找回那份对原始神圣的感知吗?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并不是控制住自己产生的欲望,而是「根本没有产生」这种欲望。
但同时这种美也会让人惊慌失措,因为习惯于世俗世界的我们对这种神圣是如此的陌生。「我们大部分时间里惯于生活在一种舒适亲切的符号世界里,突然直面一种远高于理智的真实实体产生的压力,在这压力之下,人感觉到被淹没、被分裂。有关宗教体验的文学作品也充斥着类似的痛苦和恐惧……此种恐惧的产生,源于自大的人类与神圣的纯洁之间相互对立」
那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感知度如此低呢?作者就提到是由于人类自己创造的符号、语言的影响。「我们一直尝试将事物转变为更容易辨认的抽象符号——这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可惜如此一来,人类却将事物的原有本性劫掠殆尽。」这种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让人们误以为能用语言表达的才是值得研究的,而其余的似乎就只是所谓的「神秘主义」「迷信」。致幻剂的体验(或更准确地可以说是「对另一个世界的窥探」),引发了作者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教育体系的深刻反省:「在由语言主导的教育体系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发现自己几乎不可能对词语、概念之外的任何事物予以严肃、专一的关注。总是有金钱的因素,总是有博士学位的因素,使得这些博学的蠢货去研究那些对学者门说最为重要的问题:谁影响了谁,谁说了什么,什么时候说的」
而在「新世界」里,语言不再起作用,因此我们得以「保留了它们的新鲜和它们完整裸露的强度,这些经验从未经过语言也从未纳人死气沉沉的抽象系统。于是,它们的色彩也就焕发而生」可见,语言在帮助我们更好表达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的认知,把我们隔之于真实世界之外——它类似于牛顿的力学,在一定范围内似乎能解释一切,十分有用,但当空间和时间不断变大时,却失效了。那些接近本质的概念似乎都是不能用语言描述的:禅是什么,不可言传;良质是什么,难以定义;瑜伽中提到的“三摩地”状态是什么,也难以描述。
但其实我们都具有认识世界的潜能「任何一个人在任一时刻都能记住所有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且能感知到宇宙所有地方发生的一切。而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就在于,保护人类免于被海量的、绝大多数是毫无意义的知识所冲击。于是,它们将人类在任一时刻绝大部分本来可以感知的信息拒之门外」只是大脑和神经系统像减压阀一样把诸多知识过滤掉——这种说法似乎似曾相识:瑜伽中经常说到的「无明」不正是描述这一情况的吗?无明即一种错误的行动和感知。《瑜伽之心》中说到「无明,可以理解为许多无意识行动积聚的结果,这种行动和感知的方式、我们已机械性地行之多年」同时还想到了《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中说到过一些圣人拥有让我们匪夷所思的超能力,例如能准确感知任意时间和地点的任何事情,之前看到这些时感觉难以置信,但却似乎和这里说到的十分相近。或许,这一切的怀疑只是因为我们过于局限。「它是无限的,超越人类所有的认知,然而却允许人类直接感知,可以说人类甚至能完全理解它。」
而如何突破这些局限,去感受这迷人的「他世界」呢?致幻剂是一条捷径。此外,作者还提到艺术「这些我们只能在麦司卡林影响之下能看到的东西,艺术家们却先天就可以看到,而且可以持续看到。艺术家的感知不受生理或社会功利主义的束缚。原属“自由心智"的一小部分的知识减压阀和“自我",渗人到艺术家的意识中——这是关万物之存在的本质意义的知识」因此,作者进一步推出「许多艺术作品具有传送魔力,是因为作者所描绘的景色、人物、物体,能令观者想起(无论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他在自己心智的对跖点所见的世界」
读到这里,突然有一个令人兴奋的发现:那换句话说,艺术其实不就是「致幻剂」!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传送」到他世界。所以,越是能感受到「他世界」里面万物的灵性的艺术家,越是优秀。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就曾经说过「我期望创造的,我曾相信的,我奉献一生的是在那不明中俘动的无形的不可名状的什么。这神秘的东西只能通过人类被赋予的奇妙感知才能被察觉。它诞生在语言形成之前,它只能被称作一种“无形的价值」他所说的「神秘的东西」不正是这里的「他世界」吗?
不止艺术,一些五彩斑斓的宗教壁画、祷词,也同样具有这种「致幻」作用。一些物品如钻石、光,也同样如此——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如此迷恋钻石,不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而更可能是因为它能让我们忆起「他世界」,因为钻石所发出的光芒与「他世界」的特征是如此的相似。
这时想到了冥想、禅修、瑜伽等等「灵性」活动。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是「致幻剂」: 通过不断内观,消除思维的噪音,让我们得以感知存在,感受那最根本的真实。平时经常说到的「活在当下」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猜致幻剂的效果其实就跟冥想产生的终极感觉一样吧,只是致幻剂为我们开了一条捷径,让我们提前体验。
说了这么多,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人类对自身心智的认识很有限。
2、基于这种对心智的有限利用性,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极度有限的。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度其实极低,加上受到语言、经验的限制,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是片面。
3、而致幻剂能让我们感受到这另一个全新的未被感知到的世界。艺术、钻石等也有同样效果。
所以把我对全书的感受总结成一句话,便是:天哪,原来它们的目的竟是如此的一致。
但同时,我也产生了疑问:究竟这些「万物显灵」的感受,是致幻剂打开了我们麻木的感官让我们得以看清世界,还是只是一种心智产生的幻觉?换句话说,冥想的终极状态、天地合一的状态、瑜伽所说的三摩地状态,是幻觉,还是真实存在的?
或许一颗从小深受唯物主义思想渲染的大脑暂时还是难以理解吧。其实对此,作者似乎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至于我个人,倒是有一个猜想:现代降灵术和古代传统都是正确的。真的有一个死后的状态……同样,世间还有另外一种经验,它超越时光,终至与“神圣万有之疆域”融合为一。“清除一切迷障,知觉之门将开,万物显出本:如其所是,绵延无止。”」
有时,或许理性真的不能解释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