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唐胞苷
《论语·先进》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意思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这就是过犹不及的出处。
做事情我们不能过头,否则就跟没做一样,那做人,同样,过犹不及。那我们怎样做人,才能做得恰到好处呢?
《过犹不及》这本书中所涉及的过犹不及就给了我们答案。这本书侧重个体的心理层面,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所示,它是在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主权、自己的心界线,也就是自己是谁,才不会做出过犹不及之事。
这本书运用一些《圣经》中的观点,列举大量案例来阐释和分析,什么是界线、界线十律、界线迷思、界线与周边人的冲突,以及如何发展、受损、重整和运用界线等问题,目的是告诉我们界线是在人际关系中建立的;帮助我们尊重他人界线;教会我们如何设立自己的界线,“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如何掌控我们自己的生活”;期望我们更爱家庭,更爱他人,更爱自己,并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本书书的作者亨利·克劳德博士(Dr .Henry Cloud)和约翰·汤森德博士(Dr.JohnTownsend)是美国广受欢迎的讲员、知名作家与执业心理医师,共同主持全美播出的心理咨询节目“新生命”(New Life Live),也合办讲习会、研究中心和教会训练小组。他们是许多畅销书的作者,包括《过犹不及》、《界线对谈》、《为孩子立界线》、《为约会立界线》等。这本书荣获美国“ECPA金钟畅销百万书奖”。
注:本书参照的《圣经》经典是世人皆知并认可的普通大道理和精华思想,如果你是非基督徒,也是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无论你是否为基督徒,都可以从中有所收获。
一、界线——你的定位在哪里
这本书的开篇章节就介绍了一个过着没有界线生活的妇女,生活一团糟,身心俱惫,情绪常常失控,与母亲、孩子、丈夫以及同事的关系等均受到影响。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界线在哪里。书中阐释的界线,不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篱笆、标志、墙壁、放有鳄鱼的壕沟、修剪整齐的草坪、树篱等看得见的界线,而是指你个人的“地界”,它定义你是谁,你到哪里为止,而别人又从哪里开始。当你向某人正视冲突或问题时,你便是在设立界线。
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知道一些界线范例。比如保护自己的话语“不”;知道自己的所有权从皮肤开始;人与人关系中存在侵犯或虐待行为,保持地理上的距离,也是一种设线;夫妻情感关系中有时也要保持一段距离,以使对方清醒;等等。
我们虽然知道自己的界线在哪里,但有时仍会出现超越界线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情形的发生,我们自己必须知道:什么在我们的界线范围之内,我们只需负责什么。我们要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负责,自己的行为自己承担后果。
我们只有知道自己是谁,什么是自己的界线之内,才能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主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心理界线,以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
二、界线冲突——你的问题在哪里
几乎每个人或早或晚都会有设立健全界线的需要。但是,我们发现,对熟悉、亲密,或在意的人很难设立界线,因为会有内疚感;对于有控制欲或拥有其他难相处性格的人很难设立界线,因为他们不懂尊重别人的界线;对于没有界线的人很难设立界线,因为他们不懂界线,是个无知的人。
正是设线的困难,才使得我们存在界线冲突。书中通过介绍界线十律、界线迷思、界线与家人、与配偶、与同事、与朋友、与子女,以及与自己的冲突问题,来阐释我们该如何学会设立界线。
设立的困难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1.如果我们设线,我们就是自私自利的。比如与家庭的冲突问题:因为小时候的一味顺从导致如今成年后,一旦说出“不”,父母就认为你是不听话,不孝顺,是自私的。这也是很多成年人在婚后生活中出现的生活和经济上不独立的重要原因,也是家庭矛盾的关键点。
2.如果我设立界线,我就会伤害别人。比如在朋友要求你帮忙的情况下,或是借钱,或是其他,但你存在困难,却很难拒绝,这是很多朋友间存在的问题,无法拒绝。
3.如果别人设立界线,自己就会受到伤害。比如同事拒绝你的要求和帮助,你认为这对于朋友是举手之劳,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帮助自己,这是你自己不懂得尊重他人界线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与家人、朋友,或者同事的相处过程中,我们时常会因为界线问题而引起冲突和矛盾,会因为自己的内疚感而无法拒绝父母或家人,担心他们受到伤害。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这样暂时的伤并不是真正的伤害,就像牙医帮我补牙,补的过程是疼的,但他们并不是在伤害我们。父母暂时的伤正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是我们学会设立界线的过程,真正爱你的父母和家人一定能理解你。朋友或同事间的无法拒绝导致自己心理难过和愤怒的事也是常有的,而我们因为担心伤害到他人自己心理不舒服,是不可取的。如果你拒绝朋友的要求或者帮助,真正的朋友会给予充分的理解,不理解者也谈不上是朋友,失去也无妨,所以,我们要学会拒绝。当然,真正需要帮助的朋友我们还是要伸出援助之手。
三、设立界线——你是谁的关键
当我们知道我们要什么与不要什么,我们赞成什么与反对什么,我们喜爱什么与痛恨什么,什么是我的又什么不是我的时,我们就是在设立界线。我们是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并健全我们自己的界线的。
以自己与家庭为例,看看我们应该如何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建立界线,主要的步骤有哪些?
界线与家庭之间的冲突大多是我们与原生家庭之间缺乏界线引起的。比如,我们没有“拥有自己”,没有真正拥有自己生活的主权,仍屈服在父母的压力之下;我们无法独立,仍受制于父母的经济或其他管辖下;我们时常忽视对方,没有真正与原生家庭划清界限;我们的父母一直停留在幼稚和不负责任的状态,我们在感激父母和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同时,依然需要设立界线,等等。
要解决以上这些与原生家庭缺乏界限的征兆,我们要分清出现问题的缘由,因为一旦找到原因,我们才有改变的依据。不但要改变自己的旧有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还要改变自己的现状,逐渐走出父母的权威,为自己的年龄和生活负起责任。
1.认出症状: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界线问题。比如自己是不是生活或经济上太依赖父母;或者父母对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婚后生活干涉过多。
2.认出冲突:发掘有哪些动力影响了你们的关系。比如我们有些问题是父母帮我们做了决定,而这个决定不是我们想要的。
3.认出引发冲突的那些需要:找到自己做出反常行为背后所补足原生家庭未能给予自己的一些基本需要。比如自己开始尝试承担责任,做主自己的事情,这样的责任感和担当增加了自己的自信心。
4.接受良善:自己先做出改变,才能满足自己所需的那些需要。比如自己要改变的生活方式,不要什么事都依赖父母,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和承担。如果经济不独立,通过朋友或网络找份工作。
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过程会很艰难,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与父母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但我们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成长,才能学会设立自己的界线,而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所在——你知道自己是谁!
总之,这本书中,有关界线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且一直困扰着我们:我们很难向别人说“不”、我们会觉得对别人设立界线是自私的行为、我们的生活会因为缺乏界线而失控、我们会因为设立界线而感到愧疚或恐惧等,而这些问题与我们自己的心理界线是紧密相关的,我们只有在学会尊重他人界线和自己建立界线的过程中,才能不断成长和提升,并最终认清自己到底是谁。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关注!
文/阿唐胞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