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家乡社会实践故事
返乡实践篇
从学校出发,半小时的公交,十七分钟的高铁,我们实践团队就到达了我们本次实践的目的地——郎溪县。虽然本次实践的地点距离学校不过一小时路程。但对于我们实践团队来说,还是颇有一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对于实践地点的不甚熟悉,我们担心乡镇中没有去往各个实践地点的交通工具,我们担心到了实践地点没有人可以帮我们讲解旧址背后的故事。
幸运的是,我们对于实践地的准备还算充分,7月21日上午,搭车前往我们的第一个实践地点——毕桥镇。如愿见到了毕桥镇的团委书记,事情远没有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一切都安排的有条不紊,在出发前我们与其已经沟通好了实践的地点。陈文将军纪念馆距离乡政府不过数百米,步行前往。讲解的老师已经在纪念馆等待我们一行人的到来。陈文将军纪念馆是由原毕桥中学改造而成,新四军第四兵站旧址也在毕桥中学里面,跟随讲解老师的脚步,我们开始回忆郎溪起义的故事,回忆夏雨初他们不惧权势,与反动势力抗争,保护一方水土的故事。参观完毕,天色还早,我们实践团队提议去拜访一下退休的老党员,想亲自从他们口中听听那个百废待兴,改革创新年代的故事,于是我们见到了熊老。做一件事,发一份光,心里有梦,眼底有光。当熊老讲起改革开放的变化,讲起这些年党为人民做的事,熊老的眼睛仿佛都亮起来了。故事并不新颖,一个老党员见证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变化,讲解自己这些年的感受与心得,表示对我们实践团队传承文化行为的认可。我们听过,在荧屏上,在书本里,但眼底的对党事业的热忱却令我们每一个人都久久难以忘怀。
[endif]行程的第二天,带上鲜花与追思,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夏雨初烈士墓园,墓园很小,却容纳了毕桥镇数十位无私的灵魂,经过这几年的完善,毕桥镇革命烈士墓大都迁移到墓园中,方便人们的祭拜,形成革命精神文化的传承。墓园坐落在夏家村中,在祭拜完革命先烈之后,村中的负责人邀请我们到村中参观,在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村中俨然一副新景象。小孩嬉笑,老人闲聊,就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少了些阡陌交通,墙上的壁画却给我们讲述了革命先烈们的故事,墙上是过去,墙下是如今,而看着墙的我们,希望能为建设祖国的未来付出自己的一份力。
按着计划继续往前,下一站我们来到了姚村乡苏维埃政府旧址,和我们找的资料有些许的差异,原来破败的平房在修复后后焕发出勃勃的新气象。大厅中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巨大的党旗,空气中弥漫的是刚刷上的桐油的味道,将时光的韵味包裹在原本的木材里,我们一行人就在党旗的见证下,重温入党誓词。然后去秀美乡村中调研发展情况,江南水乡中的风景,尽入眼帘。谋发展,求富裕,郎溪县的支柱产业是茶园,数千亩的黄茶,远销国内外,为当地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千亩茶园形成的壮丽景观,带来的人流量,进而带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发扬。这就是郎溪的红色文化的发展之路
第三天,实践团队的最后一站,大佛山养心谷红色文化纪念馆。以纪念馆为主体,囊括了娱乐设施,休闲场所,茶园风景为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景区。纪念馆的馆长亲自为实践队员讲述了馆中一件件文物的来历及背后的故事。有些文物历尽艰辛被保留下来,有些文物经历了历史中一件件大事,有些文物背后蕴含着期许,不一而同,都被陈列在纪念馆中,让更多的人学习感受着一切。夕阳落幕,打道回府。回到出发点,不同的是,满载行囊。
淬炼思想篇
出发就必定满载而归,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的确如此。如果要问社会实践的意义,纸面上我会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脑海中会映出短短实践中遇到的一张张面孔。
[endif]在出发前,我们团队通过对于郎溪县的基本文化遗址、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制作了一本纪念册,用以送给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老师,工作人员。毕桥镇的陈文将军纪念馆和夏雨初烈士墓园的讲解老师是同一位,我们叫他唐老师。他是一名教师,文化水平只有小学,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有关于郎溪红色文化的故事,便开始了十几年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去了解一件件故事背后的历史。我们制作纪念册的资料大多是从百度百科与当地发出的一些宣传稿件,其中不乏一些错误之处,在行程的第一天,我们将纪念册赠[if !vml]
[endif]与唐老师留念,唐老师在行程第二天午餐间隙,在饭桌之上逐字逐句的为我们改正其中有误的地方,我觉得这是对我们这次实践的认可,也是唐老师认真仔细态度的另一方面的体现。除此之外,我们有幸获赠一本毕桥三立文化集,其中记录的是历史中关于毕桥能人志士,趣闻典故的一个归纳。而其中的主要作者就包括唐老师和熊光来老先生。虽然他们都不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告诉着我们该如何去保护毕桥红色文化。这些年熊光来老先生在周边地区演讲,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在其客厅的角落,堆满了这些年他演讲的手稿。那一张张泛黄的纸张,在周边留下的是关于革命精神传承的印记。
令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大佛山养心谷红色文化纪念馆的馆长,他是一名企业家,手中有水厂、茶厂、养心谷这些产业,红色文化纪念馆中的一件件藏品是从乡间,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他很幸运,许多藏品都在购来后,都升值了,但我觉得这些藏品也很幸运,能在纪念馆中得到保护并能够被人熟知其背后的故事。当时有一件藏品是其花高价从一位老人手上购买,后来藏品升值,老人的子女认为老人出售的价格不合理,想要用原价将其赎回,经过协商之后,藏品仍然留在馆中,所有权归老人所有。馆长所想的不是拥有多少藏品,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历史文物,出于兴趣,也出于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在不久前鸿星尔克获得国民的认可,不正也是因为企业对民族的责任感吗?
从毕桥镇到姚村乡,从姚村乡到涛城镇,三天的行程,三位团委书记的陪同,使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这次的社会实践任务,我们吃惊于团委书记们的年轻,二十四五岁的年纪,扎根在基层的努力。当我们提出把毕桥镇建设成实践基地时,他们喷涌而出的想法。让我们更想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才不辜负他们对我们实践团队的信任。一路上见到了许多人,熊老、唐老师、馆长、书记、云舞传承人……,他们都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的意义。岗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都在路上,而我们机械工程系赴郎溪县探寻皖南红色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样在路上。
青春出彩篇
对于青春出彩篇章我想了许久,我试着从我们的行动中找出与能够表现我们大学生出彩的地方,像做比赛一样找出我们实践团队的亮点。我打开浏览器搜索“大学生的青春出彩”,有许多答案,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开拓兴趣,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或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梦想,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见。诸如此类的回答其实已经见过许多次,我更想知道这次的暑期实践活动真正给我们带来的感悟,我们在这活动中怎样表现自己,以一个大学生的身份。于是我打开浏览器搜索“怎样的大学生是不出彩的”有一个词吸引了我的目光——遗憾。有些事本可以去做,却因为懒,因为觉得不重要就错过了去做的机会,几年下来,看着其他同学丰富的经历,意识到自己的不出彩。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制作了纪念册,我们想完善后让之后去郎溪县调研红色文化的团队能够更快的了解郎溪县的故事。我们发了十几篇的新闻稿,希望我们能为郎溪的红色文化传扬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想把毕桥镇建设成实践基地,希望合工大有更多的学生能够去了解夏雨初他们背后的故事。我们看望老人的时候带着苹果和香蕉,带去一份来自大学生实践团队的温暖。我们去祭拜的时候给每位烈士献上一枝花,是尊敬也是缅怀。我们走在路上带着微笑,这是我们认为作为青年大学生应该有的样子。我们做的事情或许很平凡,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是大学中有限的几次机会去经历这一切,我们努力学习着交流合作,我们不会因为我们做的感到遗憾,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出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