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抡谓:书是甘泉
读书有所见作
人心如良苗,得养乃滋长。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
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
书是流入心田的甘泉
很遗憾,诗人萧抡谓的生平不详,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写的这首诗却足以使万千读书人牢牢地记住他的大名。
这首诗语言平易,就像是与人平常说话那样,没有任何的书面气息。从艺术的角度看也许算不上诗中的上品,但是,诗人提出的观点却很值得玩味。诗人写的是“读书有所见”,但是开篇并没有写书,而是从“心”入手。在此,它用了一个比喻,把“人心”比喻成“良苗”。庄稼没有吐穗前叫“苗”。一棵小苗能否长成硕果累累的庄稼,得看它是否会及时地得到泉水的滋润;一个人的心灵能否健康地成长,也要看它能否有义理的滋养。
“义理”,是指意义与道理,它是“养”心的灵丹妙药。“义理”从何而来?从书中来。至此,水到渠成,诗人引出主题——“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它告诉我们读书有两个好处。一是能够激发人的想像,启发人的思路,即“有佳想”。二是能够使人耳聪目明,不致于一叶障目、面墙而立。
最早把书比喻成泉水的是曾巩,他在《冬望》一诗中说:“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参见本书曾巩读书智慧)。曾巩认为,读书让自己不断地发现埋在书中的珍珠美玉,它们又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流入自己干渴的心田,从而使自己日渐丰润起来。不过,把书比喻成泉水,最著名的诗应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写的《观书有感》之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其是后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虽然,曾巩、朱熹两位大家都曾把书比喻成泉水,但是,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萧抡谓的这首小诗,语言明白晓畅,而且指出的读书的两个好处,也有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