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勇:韩国釜山人、韩语高级翻译、从事翻译10多年
和都勇约在他家做这次专访,“家里面安静些”他笑道,儒雅有礼的样子颇有古代大家风范。一番招待后,采访也就开始了……
>>>译者的态度
在谈到为什么选择翻译这个行业的时候,都勇笑了笑,“我小时候很早就到了中国生活,到了大学,学的也是英语专业,英语学的挺好的,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我连自己的母语(韩语)都不会。这个对自身清醒的认识让我有那么一丝愧疚,幸而那时年轻,对于挑战总是乐此不疲,很快就拾起了韩语,这也有了后来初期的我。”
>>>翻译对于您来说更多的是事业还是兴趣?
作为一个采访框架中已经耳熟能详的Q&A ,对于这个问题的A还是有点不同寻常。
“翻译对于我来说不能说更多的是两者中的某一者,这是具有连通性的一对。在时间的维度上,翻译一开始于我而言是事业,这点无疑。没有谁一开始不是为了工作,不是为了生活的,只有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才能放开自己,去做自己内心最想做的事情。而那个时候,事业就可以定义为兴趣爱好,没有人可以非议你。
像我现在有能力去选择中期的自己站在人生的哪个岔口,就不会分神去在意所谓的分内之事,如你所见,我现在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新兴人才这个目标上,现在的翻译市场需要的是优质的笔译、口译的人才,而我觉得培养和发掘他们是现阶段我需要做的,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翻译这个我爱的事业。”
>>>对于这类像《推理解说》专业性和领域偏差较大的韩文译作,您觉得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其实不光是推理这块的,还有很多题材特别广泛的著作,譬如历史。这类著作的翻译是相当考究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倘若你什么都不了解,那么在这样宏大的知识体系下你会翻译的相当愚笨。像《推理解说》这本书,不论是在之前还是之后,对我逻辑思维由固化到发散是很有帮助的,这个时候翻译就像是置身于一座思维迷宫,不灵活的话只会四处碰壁。”
(都勇的性格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enjoy challenging占了绝大部分,在成为韩语翻译之前他是一位大学英语老师,横跨了语种与职业两大山涧)
“有机会的话我想我会尝试金融方面著作的翻译,在现在的市场体系下,值得借鉴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略憧憬的说道,仿佛这不是挑战,而是人生旅途中的一站欢愉。
>>>无为,无不为
在自由译者和专职译者的角色转换上,您可以分享下自己的经验吗?
“在这个问题上,我更喜欢前者,就像道家有曰:无为,无不为。他们之间的不同无非就是同一维度下在深度上以及空间上的不同,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像自由译者的话,知识面的垂直深度上是可以不断加深的,而专职的译者则是广度横向的延伸,被动的接触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像我之前在做自由译者期间接到过一段时间的专职工作,涉及到雷达微波行业,那次的经历让我不管是在广度还是深度的层面上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翻译中口译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在口译这方面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下
>>>在口译这块我有自己总结的three tips
1、口译中我们永远要正视的发音问题,就拿韩语举例说,韩语的地方语言很多,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注意不能跑偏。
你得跟着地道的首尔原音进行反复的练习和模仿,我自己有了解到一些韩语专业的学生,10个里可能好几个口音都是不一样的。
原因呢无非就是两点,一点是师从何处,一点是自我造化。但我要说的是师从何处是相当重要的,语言无非就是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断掉的话,那么之后的学习也会艰难的多。
2、而在口译交传这一块,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交传的传到率更高,你需要事先找到一个相对清晰的角度。
拿会议交传举例的,我一般都是采取速记,所以这就要求能够快速的用韩语敲下来,取大而避小,这样就会快速的多。而采取记Memo这样的方法也便于会后的一个温故而知新,这是很有帮助的。
3、这应该是所有口译者最爱也是最头疼的问题了,的确,同声传译的传到率比较低,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我曾经在西外高翻院学了半年,在职业生涯中同传也是好多次了,同传无非是两点,一是心态,二就是对语言娴熟的掌控。
对自己不自信或对语言的把控不到位的话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种泥潭式的循环,做不了、做不好就是常态了。所以在这一块上,就不得不提专业的教育,同传者必须要对各种知识构架了解,并能根据情况很好的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延伸,在接受教育阶段或从业阶段就应该做好相关的准备和充足的实战。
同传的挑战不止于此,像大会上如果设备出现故障,你没有办法听到外面发言人的声音,那这个时候就只有发挥想象力和根据发言上下的承接来进行,而如若遇到会议发言人偶尔会冒出的方言,如果前期你没有一定的知识构架,那就没有办法很好的进行下去。
都勇还告诉我,像同传时如果遇到诗歌翻译的话,很多时候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虽说如此,但你也得具备基础的知识,知道大概是要表达什么意思才能解释。所以作为翻译,的确需要终生学习。”
>>>译=意义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翻译的了解都是通过网络、电视剧、电影所呈现的故事和画面,您对此什么看法?
“这一点的确是挺恼人的,像前段时间有个电视剧叫《亲爱的翻译官》首先,名字就错了,没有官这个说法,其次里面那种光鲜亮丽的职场生活让我没办法苟同。虽然我们不是没有推杯换盏的时候,但更多的是面临淘汰率90%以上的现状。
干这行,如果你既不能吃苦耐劳也不能甘于寂寞,那还是别踏出去那一步比较好。在我以前最高强度的时候,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为16个小时,只要有能放笔记本的地方我就在翻译,等个电梯我会计算好出电梯后下一步是做什么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这期间我要翻译多少...当然,这么大的工作量是我自己选择的,因为我知道,只有付出了才有回报,卧薪尝胆也不过尔尔吧。”
>>>谈到翻译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都勇有自己的看法
“翻译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是极其可观的,但是这种可观是建立于其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和高水平的把控力的。像现在各大高校的外语专业的学生,有很多都是学而不用,用而不实,学了几年外语到最后嘴里吐不出完整的一句话,缺乏理论与实操。当然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但长久来看的话势必会对以后的翻译行业造成影响,人才的流失与不优质足以动其根基。
而目前已有的翻译行业,国内国外对比明显,南北差距也很大,像韩国那边的翻译效率很高,最重要的是比较正规,有完整的一个体系,对翻译水平的把控自然就高。(对比国内)而在国内,普遍认为西部没有好的翻译,当然我自身对这个很不赞同。
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北上广的客户群体要求的确很高,工作的机会也很多,大量翻译人才汇集,长此以往确实会形成一种半真实半假想的格局。这是需要我们改善的。
都勇的专访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与其一生都在与人博弈不如一世都与自己较劲。我想,这就是他想告诉翻译圈的。
注:文章来源于翻译圈那些事儿,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