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很多人都会选择回家过年,家里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霓虹,却更有年味,那些为我们津津乐道的年味一直隐匿在不同的年俗里。
在我老家,过年的时候,每家都会蒸一大锅的红豆馒头和菜包子,足够吃完整个正月。因为蒸的比较多,所以邻居们之间会互相帮忙,一个人和面,一个人剁陷料,一个人包,一个人蒸,好不热闹。
热腾腾的馒头端上来的时候,孩子们早已迫不及待,一个个争先恐后去拿,新年的年味便从第一口馒头的味道里开始了。
除了馒头,我们必吃的还有饺子。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在农历新年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美意。为了讨个吉利,会把一些洗干净的硬币包在饺子里,吃到的人一定会新年生福。记得每次盛饺子都会争着去,一定要盛起一个疑似包了硬币的饺子才肯罢休,那心情和现在的抢红包差不多。
小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爸爸擀饺子皮,我包饺子,妈妈煮饺子,妹妹时而会过来捣乱,奇思妙想地包一朵太阳花。很多年后我在家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少,却依然会在过年回忆起一起包饺子的场景,因为那是属于我的年味。
嫁给先生以后,又体验了一种不一样的年俗。他们过年的时候,每家都会吃火锅,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同时,还会做我最喜欢吃的肉圆子,味道绝对纯正,是市面上掺了面粉的肉圆比不了的,路过每家门口,会飘出不同的肉香味。还会做腊肉、腊肠、咸鸡咸鸭等等。
除此以外,他们还会敬奉菩萨。除了集体出资建立的小寺庙外,每家都会请一位菩萨来镇宅,过年的时候,会敬奉食物、香火等。
最印象深刻的就是大年三十的晚上,会燃呈塔状、上小下粗的斗香,斗香约1米,一直到第二天才燃尽。在农历新年燃斗香,以示欢庆庄重、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合家平安、万事如意等美好寓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就有一方文化。我母亲那里过年,会一个家族一起吃长桌宴,颇有满汉全席的派头。除夕夜,一大家子的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一起,谈谈一年的收成以及未来一年的美好期盼。
吃完晚宴,他们会生起篝火,一部分人烤肉,他们的肉全是自己家平日里畜牧的猪、羊、牛等,过年的时候便整只杀了吃;一部分人围着篝火跳舞,一直欢庆到半夜才各自回家休息。我一直没机会感受我母亲那里的春节,但我觉得一定是热闹非凡。
除此以外是一些我们重合的风俗,比如贴春联,有学问的一些人家会自己写春联,邻里的人都会去求一些。还有就是燃爆竹,放烟花,从大年三十到中月初十五,一直都会有连绵不绝的爆竹声,好不热闹。
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吃着干果磕着瓜子,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起在新年的倒计时里迎接新的一年。
很多人都说年味变淡了,那是因为我们从小一直追求的仪式感被慢慢淡化了。以前过年一起包的饺子,现在超市都能买速冻的;以前一起蒸的馒头,现在馒头店都可以定做;以前过年的时候做的腊肉腊肠,现在一年四季都有的卖;现在连吃顿一年一次的长桌宴,都会低头看手机、抢红包。
我和先生谈到,小的时候过年会有做糖人、捏泥人的师傅来叫卖,买上一串一定会觉得甜到心里了;以前会在正月里下乡舞龙舞狮的人,到现在也都没了。
小的时候,掰着指头盼年,因为过年可谓是年味十足,各式各样的习俗眼花缭乱;而如今,各种习俗消失殆尽,过年越发平淡无味,我们这一代就连过年会吃的一些特色年味都不会做了,那么到了我们孩子这一代长大以后,年味是不是只浓缩在一顿年夜饭里了?
其实,年味其实一直都在。无论习俗如何迥异,人情味才是中国人最浓重的年味,因为重亲情,重家庭,为了团团圆圆过大年,每个人都会在年前不远千里赶回家吃年夜饭。
只要人情味还在,那么消逝的年味就一定能够寻回。
为了让孩子在未来的新年里,还能有所期盼。请记得张贴一副喜气洋洋的春联,挂一对红灯笼,包一排饺子,蒸一笼包子,穿上新衣去拜年,一起寻回曾经最熟悉却也逐渐陌生的年味。
家人在,年味就一直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