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经·系辞》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习近平
关中农村的古会向上可以追溯到远古,当时的主要功能是易货,也就是《易经》讲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今天沿袭下来的农村古会除了交易之外,祭神、演艺、聚会交流、探亲访友、民俗文化展示等体现出了更多的文化传承。
武功在渭河北岸,距咸阳50公里,历史上是京畿之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武功人称渭河为御河,是因为武功的渭河两岸在周秦汉唐,一直是皇家苑囿。从武功的古会你就能感受到这种古老的气息。
大年初一的小聚应该是个序幕。腊月三十下午,家家户户打扫净庭院,贴好春联,挂上喜庆的灯笼,去坟上请先人回家过年。初一早上在先人牌位前祭献食品,饭后许多的中年妇女拿上香蜡纸表,结伴去各村的庙上去给神磕头,祈盼一年的平安。男人们往往聚在村子十字人家门口或麻将或闲聊或看热闹。孩子们更多的是结伴去镇上或县城玩。这一天是一年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最轻松,最放松的一天。
正月十六之前,新灵祭奠,女子回娘家,舅家送灯笼等你来我往走完亲戚之后,农村的古会才正式拉开大幕。
古会一般集中在每年的开春到忙口的农闲时节,几乎每隔几天就能听到什么村有会,请到了哪个县的剧团或省上的哪个秦腔名家。会一般是一天,有演出了唱几天戏就会几天,一般三天四晚上,也有更长的,在会的前一天晚上挂灯。这时候有会村子的主家提前几天就要打电话或捎话让亲戚朋友或单位的同事来村里上会,提前就准备好了吃食,大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遗风。如果主家不请,就有怕别人在你家吃饭的埋怨。
关中春季一般干旱,这时间小麦平铺在地上,视野开阔,早饭后通村的小路上一溜一串的人流从四面往村子聚集,现在经常看到的是汽车、摩托车堵在村口。
这一天要先到庙里进香。村里自发组织的秧歌队穿着花花绿绿鲜艳的衣服扭着秧歌,敲着锣鼓去庙里表演,叫进香。这个庙如果是几个村共同供奉的,往往要争个先后,看谁家去得早,看谁家场面大,演得好。尽情夸张的表演吸引着观众的注意,浩浩荡荡向庙里进发。善男信女到庙里看表演、磕头、烧香,游走的和尚居士到庙里讲经、劝善,赠一些经书、佛菩萨像。老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庙里佛音回旋,一派祥和热闹。
村子街道卖甑糕、卖面皮、卖油膏、卖油饼、卖衣服、卖凉肉、卖菜、炸麻花、吆喝着卖两元货的摊位把村间街道堵得实实的,人是摩肩接踵,眼睛盯着两旁的摊位搜寻自己需要的东西。引孩子的,一定要给孩子找到喜欢的玩具、吃食,爱看戏的提一捆麻花到主家报到,拿上板凳提前在戏台下占个好位置,和旁边的人打个招呼,交流一下是什么戏,聊一下家长里短。戏台周围一圈三轮车,上面有吃的、玩的东西,一边看戏一边做着生意。有人在戏台周边摆一些矮桌子,矮板凳,烧上水,让人们打麻将、掀牌,收点零钱,也是周边群众一个聚会交流的场所。
比较有规模的有李大村古会,在农历的三月初四。李大村在县城中间,一会起来整个县城除了政府办公那一条街,其他街道成了小吃展示,摊位摆放,唱戏游乐的地方。还有小马村、铺邑村、大寨村会,往往造成交通拥堵。
有会时节,整个村子,戏曲慷慨激昂,庙里香烟缭绕,街道人来人往。戏里演的是忠臣孝子,节妇义士,教人们生活中要忠孝节义,中规守矩。庙里供的是菩萨如来,财神英雄,为的是保一方平安,求现世和来世的幸福。街道上表现出来的浓浓的风土人情,就是戏里戏外的现实人生。
最神秘的古会应该是六月初一老县城武功镇的城隍庙会。
城隍爷是阴间的守护神也是司法神。守护城池,奖善罚恶,同时决定着活人的生死祸福,地位荣辱。各地的城池都有城隍庙,供奉有不同等级的城隍爷。城隍庙里的匾额透着一种浩然正气,有“纲纪严明”、“护国庇民”、“我处无私”,庙里楹联透着一种威严,“作事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居心正直见吾不拜何妨”“善恶到头终有报,是非结底自分明”、“善行到此心无愧,恶过吾门胆自寒”。
武功的城隍庙,因为唐朝圣君李世民而有了更多的传奇色彩。李世民出生在武功,在武功长到十三岁,随父出征,最后当了皇帝,舍宅为寺,现为武功镇报本寺。他对武功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当了皇帝曾三次到武功,大宴宾客,有诗篇为证,“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幸武功庆善宫》)在武功期间,正值城隍庙修葺竣工,参拜完城隍写下了“日食三餐常想农夫辛苦,身穿一缕当思线女勤劳”的名言。
城隍庙坐北向南,西靠稷山,东临漆水,有着一千五百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端冕垂旒,所以有“天下城隍戴相帽,唯有武功城隍佩王冠”的美誉,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保存完好的三座大殿,在经历了岁月沧桑,风雨剥蚀后,至今仍放射出迷人的光彩。
周边县区的民众都认为武功的城隍爷神通广大。在农历五月的最后一天下午,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武功镇大街小巷游人如织,各色人等络绎而至。庙会也提供了商品交流、人际交往的机会,各种小吃和时令水果占满了街道,各家的铺面也都早早开门迎客。
城隍庙内人头攒动,来人都要在庙里大殿烧香磕头,给已故的父母亲人祈求消灾免难,给再世的亲人祈求平安健康。然后烧纸,过去是在大殿后面,按生肖在炉中焚化纸钱,一边恭敬地焚烧,一边默念亲人,有的泪流满面,寄托哀思,有的暗暗祈祷,叮咛嘱托。那种虔诚的缅怀,也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
现在文物保护的关系,烧纸挪到了漆水河滩。到了晚上,凉风习习,河水哗哗,几十米宽,几百米长的漆水河岸,火堆密布。此时星高野旷,四顾萧然,天地交融,人神感应。一堆一堆的火就是一个一个家庭对亲人无尽的缅怀和美好的祝愿。
为了表达诚意,晚上要在庙里守夜,整个大殿或躺或坐,三五相聚,互相倾诉,互解烦恼。
第二天六月初一,才是自己游玩休闲的时间。卸下了夜来幽梦,有泪千行的心理重负,了却了久久以来心中的夙愿,轻松地游玩一下姜媛墓、上阁寺、报本塔、教稼台、龙王庙、苏武墓,品尝一下特色小吃,然后心满意足的回家。
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的,是苏坊蔚村的城隍庙会。城隍爷出城之日,秧歌锣鼓开道,家家户户都要放炮迎接。整个街道鞭炮声此起彼伏,笑声不断,人神同欢,其乐融融。
“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朱元璋)。从这段话中就能明白,过去的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和自己的统治,利用人们美好的心愿,设置寺院,举办道场于潜移默化中起到了安定社会,舒缓心灵的作用。
最盛大最有名的古会是武功镇的河滩会。
每年新年(周历以现在阴历十一月为正月)周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功勋,都要在武功镇河滩的教稼台前举行盛大的丰收庆典和祭祀活动,四千年传承逐渐演变成西部五省最大的物资交流大会,现在成为咸阳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后稷的诞生有传奇色彩,《诗经·生民》中有姜媛“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的记载。后稷的母亲姜媛是“有邰氏女”也就是现在的武功人,因为是踩天帝的足迹怀孕,认为不祥,所以生下后稷后三次丢弃,三次被救,名之为弃,视为神人。《诗经·生民》有这样的记载“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弃后来教人树艺五谷,被尧封为后稷,主管农业。“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尚书·尧典》)成为中华农耕文明的先祖。
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七至十七日,河滩会期间可谓人山人海,后稷教稼台前漆水河畔大片的麦地里布满了各式摊位、歌舞大棚和戏台子,四方百姓聚集到河滩地上,逛会、购物、看戏、品茶、吃饭、采风,这样的热闹场面一直要持续十天半个月。
八十年代前,河滩会是骡马会,甘、青、宁、内蒙客商不远千里前来参会。如今的河滩会,远没有早些年的规模,但特色鲜明,这些年交易的有羊、兔、狗等家畜。肉、菜、果、菜油、醋、红线辣椒、调料、粉条等食品。花布、棉花、围巾、帽子、服装等衣物。还有铁器、筛子、笼子、簸箕、木盘、梯子、架子车、等城里见不到的用具。家具、摩托车、电动车、汽车等时兴的大件。武功镇小吃油茶,凉皮,饸饹、锅盔、甑糕、醪糟、扯面、油饼、插酥饼、旗花面、羊肉泡馍、豆腐脑、很有特色。以前每年河滩会唱秦腔戏,吹糖人的、耍猴的,打把势的,卖膏药的边演边说,幽默风趣。这几年的歌舞,杂技,魔术等表演场面很大。冬季农闲时节,老百姓从河滩会开始置办年货, 上河滩会休闲娱乐。
河滩会期间,正值寒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但戏曲高台上铿铿锵锵,歌舞大棚里热烈奔放,羊肉泡馍大锅热气腾腾,老茶摊前谈兴正浓,服装小吃街道吵吵嚷嚷,各个寺庙游人如梭。好多文化人来会上采风,或用笔头,或用相机记载这些独特的画面和憨厚的表情,以至于那些拿着长长镜头的人群也成为一道风景。
“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易经·观卦》),后稷是周人的先祖,也是一个神话了的历史人物,河滩会是一年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场盛会。因祭祀后稷而起,追远是为了慎终,河滩会上的祭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化。
古会是乡愁的载体,上承远古,下接日常,内蕴于心,外化为俗,连通三界,传递信仰,于细无声中滋润心灵。在乡村文明日益衰落,农耕文化逐渐淡出,交往方式急速变化的今天,古会体现出的世态人情显得弥足珍贵。
让我们不要被日益浮躁的灵魂左右,沉下心来细细体味这浓烈甘醇的朴实,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