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方式多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但广义上是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它是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未必与现实相符。它是一份地图,而非地域本身,是由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验及选择打造而成,我们会透过它来窥探万事万物。
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一词由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经典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最先提出。库恩在书中阐释,科学研究的每一项重大突破,几乎都是首先打破传统,打破旧思维、旧模式才得以成功。
• 古埃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哥白尼主张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因而激起思维转换。尽管后者曾招致强烈反对与迫害,但转眼间,人类对宇宙万物的诠释完全改观。
• 牛顿的物理学原理虽至今仍是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但是仍然不够完整。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又为科学界带来一次革命,增添了前沿价值以及相关注解。
• 有关细菌的学说出现之前,许多母亲和孩子在分娩过程中死亡,对此没有人能解释清楚。军事战争中,许多士兵死于轻伤或是疾病,而非前线的致命攻击。直到细菌论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当时的情况,现代医学才发生了重大变革。
• 美国的今天也是思维转换的成果。君权神授、君主专制思想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这一思想的出现,才打破传统思维。民主宪政由此孕育而生,释放了人类的天赋和才能,创立了生存、自由、民权的新规范,在世界上产生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希望。
但并非所有的思维转换都是积极的。例如,人们由强调品德转为强调个人魅力,这种转换反而让我们偏离了通向成功与幸福的轨道。
不论思维转换的结果是否积极,过程是否渐进,都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而且改变的力度惊人。不论思维方式是否正确,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和态度,并最终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