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并非出生于官宦世家,凭着自身的才气崭露头角。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年仅21岁的苏轼中得进士。然而,苏轼并未因少年得志而仕途畅通、平步青云。他有卓越才华,却不肯俯就时势,直抒己见却不为狭隘的当权派所容,多次外任、被贬,一生磨难重重。在此期间,苏轼结识了许多至交好友。
人生中的一次次打击,砥砺了苏轼的性情,也成就了他极高的文学造诣。他创作的诗词数量甚多,如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所言,苏轼一生创作了将近八千篇诗词文,是个“创作能力极强”、“创作精力极为旺盛”[1]的大文学家 。《苏轼诗集》统计苏轼诗共有二千七百七十六首[2]。《苏轼词编年校注》收入苏轼词三百四十一首[3]。苏轼诗词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十分广泛,有送别诗词、宴饮唱和诗词、思乡诗词、赠答诗词等等。苏轼履历丰富、经历坎坷,精神内涵丰富。其精神内涵在赠给友人的诗词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此类诗词包括题目或题序中直接出现“赠”、“呈”、“寄”、“答”等字样的诗词以及次韵诗词和唱和诗词。
苏轼赠友诗词不仅体现出对朋友的情深义重,也反映了友情在苏轼生命中的重要意义。他的朋友陪伴着他从意气风发、张扬不懂得谦和,到面对现实的打击,不得不寻求精神的寄托,开始学会超脱,到最后的真正超然自乐。苏轼人生哲学的最终成熟,离不开那些一直追随他的至交好友。他的赠友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关爱百姓、在困境中学会超然自适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人,后人从他的诗词作品中学习如何为官、如何做人、如何自我排解等等。如王水照先生所说,苏轼“千百年来成为后世文人竞相模仿的对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继者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