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轻人是不是该去大城市奋斗的话题,已经争论了太久太久,正反双方的理由都挺充分。
而且从现在的就业形似和消费水平来看,一线大城市对于刚毕业的人们来说,要想找个不错的工作安定的生活,是件很困难的事,跟别说那些普通学校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们。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在一线大城市工作才叫奋斗,去其他城市或回家就是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
很多人说的环境影响一个人。确实,环境的影响很大。
小城市的工作生活,节奏慢压力小,每个月不多的薪水也能生活的滋润。这就容易产生一种“其实这样也挺好的”感觉,满足于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吃饭玩耍。
不会去考虑如何增加自己的能力,慢慢地成为了一只泡温泉的青蛙,等到水温太高想要跳出去时,却发现自己跳不动了。
而与之相反的一线大城市,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节奏极快压力也很大。好多人说在外面上班感觉比高三还要累,是啊,肯定比学生时代要焦心得多。
因为不想以前那样,只专注一点事——高考,而工作了的人不仅仅要想怎么提高工作能力、收入,还要操心吃饭住宿等等花钱的事儿。
最近看了本书《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书名浓浓的鸡汤味儿,下午闲来无事我就翻开看了。
看完之后,我觉得作者写的还是不错的,故事都是真实的,我这么说是因为书中没有出现那些大起大落,峰回路转的桥段,就是普普通通的人本分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其中,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作者提到他的那位专注于家教培训事业的朋友,和那些取得不俗成绩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专注。
他在大三那一年,靠做家教赚了近6万块。针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他潜心专研各类高中教辅资料,自己做题总结归纳知识点,把市面上的复习资料都做了个遍,达到了专业水准。
然后,再用自己的资料和方法去教学生,这么做效果自然很好。
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位朋友确实厉害,很早就确定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一头扎进去坚持做。
我读大学的时候也去做过家教,不过我是属于吊儿郎当类型的。
因为初中课程较为简单的缘故,我每次在要去补课之前随便翻翻习题集,自己做一下然后对下答案,再去给学生讲课。
尽管能保证学生听懂做好题,但是我就感觉这种事情挺费时间的,挣点儿零花钱还行,以后靠这个是没办法过上好的生活的。
有时也觉得这是个利润丰厚的行业,在得知学生交的钱我们最多拿到60%时,心里想过要不就以后就办培训班儿得了,利润这么高。不过后来想深入了解了一下,发现大钱都被老板赚去了,做老师的就赚点儿小钱。
自己做老板的话,要操心的事情远不止找几个老师来讲讲课那么简单,于是作罢。
所以在看到书中作者说他的那位朋友专注于家教事业,并且做的很好时,我心里只有大大的佩服。
360行,行行出状元,在他身上得到的完美的体现。
讲真,我们总是踌躇满志地规划未来,想要做这个做那个,可最后除了蹉跎了岁月却没有做成过一件事。
想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做的却太少。
真的应该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还是想做给别人看的?
做家教,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份小小的兼职,挣点儿零花钱。肯定不会把它当做一份正经工作来做的。所以,大家都拼命去争取那些别人眼中的好工作。
正如本书的题目“不要在奋斗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这无关乎我们身处的城市。在大城市的高楼大厦的某件格子间里做着重复又重复的工作,还是在小地方门面房里每天忙碌有收获。
你用鱼叉往一群鱼里叉,往往叉不到鱼。而瞄准一条鱼,奋力出击才能抓到。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是否在认真做事,努力上进。只要前进的方向正确,路远点儿辛苦点儿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