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时的阅读方法就是一本书从头读到尾,每一页、每一章、每一个字都读,读不懂或者读着读者走神的时候,又回头重读,一本书读下来甚是痛苦,书架上大部分的书都是半途而废的,还有很多都没有拆包装,阅读完的书也记不住内容,特别是一些名著、获奖小说以及一些陌生领域的专业书籍,更是不知所云。曾经一度怀疑自己的语文解读能力差。
现在才知道自己在看书的时候犯了3个错误:
第一是跟风,盲目相信权威推荐,别人觉得有用的书不一定适合当下的自己。选书时从来没问过自己要通过读书了解什么,帮助自己解决什么。成年人阅读不是背诵考试,而是为了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只有从自身需求出发才能有读书的动力。在为数不多的看完的书中,有很多是简单的网络小说和难度较低的网络文章汇编,这些书籍不需要太多的大脑参与,对提升阅读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
第二是没有建立自己的阅读计划。没有把阅读作为一项限时办结的任务来执行,没有规划进度,也没有监督执行,也没有应对变化的备用措施,导致有任何一点变化就会中断,所以书架上很多读到了几页就束之高阁的书,这些书要重新阅读需要更多的勇气和精力。
第三是没有复习和行动清单。之前读书就是贪多,觉得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很有成就感,追求结果却不在意这本书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导致读完了就忘了。
什么叫真正的读完一本书,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你能否用5-10分钟讲清楚书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第二你对书中的观点是全部还是部分赞同。第三这本书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观点、案例、故事、金句都可以。第四看完后你有哪些可以践行。
如果你能顺利的完成以上四个问题,那么才说明你真的读懂了一本书。
读书并不是从头都读到尾那么容易,是需要刻意练习、不断提升的。
朱先生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四种阅读方式:
第一是拆书法,相当于写一个拆书稿。要把书中作者的结构和素材拆解掉,根据自己的需求整理进不同主题的素材库里,整理后可以按自己的逻辑重新汇总出来。这种方法对于积累写作素材非常有效,但难点就是要打好基础,把自己的素材库搭建起来。
第二是撕书法。把一本装订好的书破坏撕开。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读书的压力,免得拿着一本几百页厚厚的书都没有继续阅读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重新组合,撕开后还可以跟其他同主题的书中的知识进行串联打通,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三种是翻页法。拿到一本书不需要一开始就从头读到尾。应该用5-10分钟快速翻页阅读,甄别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阅读,如果值得再进行阅读。这样可以避免在没有价值的书上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第四种是并读法。这种方法适合主题阅读,一段时间内同一主题的书同时阅读3-5本,阅读同一主题不同作者写的书,可以快速串联不同的观点,让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的更完备。
我曾经就用过并读法来阅读育儿领域的书籍,集中一段时间同时阅读了《正面管教》《童年的秘密》《陪孩子终身成长》《学习的格局》《在远远的背后带领》《不吼不叫》,并听完了樊登APP中所有家庭有关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这些书籍的底层逻辑都是相似的,都运用了阿德勒的个体性理学,倡导的都是温柔而坚定,都是无条件的爱。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某些书的部分观点也产生了一些疑惑,然后反复交叉看,最后解释是中心思想一致,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同时对每一本书,我都进行了大量的文字输出,并在家长俱乐部中进行分享,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赞同。不但如此,我还把所学付诸于实践,从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检验,并通过实践的反馈来逐步探索适合自己的育儿方式,提升亲子关系。真正感受到了从自我需求出发,专注于解决问题,进行主题阅读,并践行的好处。
阅读中还有一个利于记忆和实践的好方法,那就是多感官参与。
我们以为阅读只是用眼睛,但是通过创建场景,让多感官参与进阅读,可以增强阅读的记忆。这就是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的,单纯的阅读只能吸收5%,通过声音、图片吸收率可提升20%,通过示范可提升30%,小组讨论可以提升50%,演练可以提升75%,教授给比人或者马上运用可以提升90%。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书“供起来”,书只是知识的“载体”,我们要勇于破坏这个“载体”,打破以往的学习常规,充分调动身体机能,创建场景,提升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