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了一夜。
早晨驻足窗前,深思凝望。纷繁的雨滴落在有积水的地方形成了此起彼伏、即现即逝的微小雨花之景。小雨带来些许的凉意降低了多日不退的高温,一下子让人切身感受了久违的凉爽与舒适。
大自然是一个很神奇的物理存在,太阳与月亮的旋转造就了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昼夜,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气候又产生了不同的温差。人类为了繁衍生存,要适应不同的温度,太热了,不行;太冷了,也不行!有的人喜冷怕热,有的人喜热怕冷。人与人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感知是不同的,人与人忍受温度的极限也是不一样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适宜的温度是18度至22度。在鉴别物体温度的时候,冷不冷?烫不烫?一般情况下,人常用手去触摸感知。稍高于体温36度时,反馈而知的信息是温暖,温度大约是40度左右;感觉发热,大约是50度左右;感觉很热,不得不抽回手或把手松开的时候,这时物体的温度大约在60多度,再以此类推,就是人不能忍受的炙热难耐的温度了。
前些时候,朋友栗研,一个性情内敛,不善言辞的中年男人,忍不住向我诉说了一个自己理发和洗头的故事,不料正和我酝酿此篇文章的主题不谋而合,有点似主题和故事邂逅相逢一样的切合和完美,呵呵,瞌睡时得来一个枕头。
栗研说,2020年正值疫情防控期间,最少去公共场合,最好避免接触他人成了他一时间的“清规戒律”,生活较以往简单多了,就连理发都是在家简单让妻子修剪修剪,但终归不得不到理发店的时候,头发已经很长了,顾不得太多了,理了头发,无形中剃掉了烦恼和压力似的,轻松了不少,人也精神了许多。由于不想在公共场合洗头,避免与公共用品发生接触,造成不必要的交叉感染等不利结果,来不及处理头上和衣领里掉落的毛发碎屑就急匆匆回家了。
……。栗研在家里的洗面盆前,把头尽可能低到一定程度,半弓着腰,两手拄在两个膝盖上以稳定全身的重心,闭着眼,静静地等着妻子用毛巾帮他掸掉衣领上的碎发,再享受一把妻子给洗发的浪漫感觉。
突然,一股发烫的热水醍醐灌顶般从头顶上散泄下来,栗研受到突如其来的“烫水”的刺激,本能地瞬间避开了继续流淌的“烫水”的袭扰,顾不得擦去满面肆意流淌的水滴,硬硬地掷给妻子一句话,“你想烫死我呀?!!!”,同时斜篾着眼看向妻子,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妻子右手提着一个烧开水用的铁茶壶,顿时明白刚才的“烫水”源发于此。栗研瞬间蒙了,质问妻子,“你怎么用烧开水的茶壶给我洗头呢?…..”,妻子反驳说,“我已经兑过冷水了呀?我用手试过了,一点也不烫,就你娇气……..”,继而,他妻子又兑了点冷水,栗研还说烫的不能忍受,直至又兑了两次冷水,栗研才对水的温度满意。“我怎么也想不通,她怎么会用这么烫的水给我洗头,知道我头皮被烫的感受吗?” 栗研最后仍余气未消地说。
听了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的1987年读大学时的一个故事,故事和栗研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妙。
1987年10月下旬的北京,秋高气爽,但气温热情不减。恰逢一个星期天下午,同学们有的上街,有的购物,有的图书馆看书,有的在宿舍里静静睡觉休息,平时喧闹的楼道里终于有了休息时才会有的安静。突然,楼道暂时的安静被一声怒吼的呵斥和一陶瓷物品摔落水泥地面的刺耳响声打破了,想必也是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了。我揉着蒙松的睡眼,下床查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出门一看,有别的同学已先我一步,伸长脑袋向发出有“动静”的宿舍询问“故事”缘由。
原来,隔壁宿舍住着一个来自青海的同学,姓赵,那个时候他正在酣畅地享受午休给他带来的快乐。另一个同学是宁夏人,姓智,在自己的宿舍里利用星期天的时间把该熨烫的衣服都用电熨斗熨了一遍,电熨斗用完之后,放在一边,让它慢慢降温,等了一段时间后,姓智的同学用手试探着电熨斗的底层受热面的温度慢慢降了下来,不怎么烫手了,随即,拿起电熨斗去还电熨斗的主人——青海姓赵的同学。
轻轻推开赵同学宿舍的房门,看到他穿着二股筋背心正在睡觉,唤了他两声,他都是用独有的呼噜声回应着他的呼唤,他想,既然叫不醒你,我就用不烫手的电熨斗刺激你一下,看你醒不醒?于是,他就用电熨斗朝睡觉中赵姓同学的胳膊上使劲一按,结果,睡觉中的同学突然受到胳臂被烫疼的刺激,身体本能地做出了强烈反应,小桌倒了,杯子摔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即刻一个紫红色的电熨斗烫痕在略显白色胳臂上突兀醒目,反差鲜明。
他拿着电熨斗一时间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呆若木鸡地站在那里,满耳朵全是对方急促埋怨声,最后,喃喃地认错说:“我用手试过了,以为不烫了,我不是故意的……”
毕业时,同学们纷纷在彼此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留言或祝愿,而故事中的宁夏姓智的同学在给青海同学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了独有的,难忘的一句话:“烫在你身上,疼在我心里”。
事情过去了,故事讲完了,看似一件小事却让我在脑海里一遍遍梳理,一次次翻腾,一回回琢磨,为什么两个故事中的温度都要“撒谎”呢?为什么有的人竞执拗地将自己的主观感知强加给别人呢?
经过学习和感悟,其实,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里是正常的、普遍的而又恰巧容易被人忽略的、主观臆断的。因为我们的手平时经常接触各种温度的物品,触碰很多东西,再加上常年的风吹日晒,手的角质层相对于皮肤要粗糙许多,早已麻木不敏感了。而身体就不一样了,皮肤比较细腻,触碰不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敏感结果,所以得出的结论就是手对温度的感知不如身体敏感。因此,温度“撒谎”的事情也就见怪不怪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在这个多元的世界里,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细胞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而存活在宇宙时空,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叶的道理一样;每个人不仅对温度的感知是不同的,而是,大到从人生观、价值观,小到从性格、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经历、思想、爱好、认知、感情、健康、命运、理想…….等等都是不同的,由于众多的不同和差异组成了形形色色的社会和千差万别的生活状态;人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独特的生命状态展示着自我。你喜欢的,未必别人就一定喜欢,你欣赏的,未必别人就须举双手赞成。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认知和愿望强加给别人,这是人与人之间处世最大的尊重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