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梳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梳理”二字,白话叫“捋清楚”,就是“把事情想明白”。想清楚了,剩下的事儿就好办多了。这本书其实是作者的读书感悟,作者在读了很多书以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的思考。这本书相对于知乎大牛采铜的《精进》一书,知识有些散乱,部分章节没有梳理好(如坚持是个好习惯,执行的另一面思考等内容),作者功力还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第1遍用时130分钟,第2遍做笔记,用时75分钟,评分8.1。
一、阅读与思考
(一)关于梳理
1、梳理的益处:可以让我们认清现实(书中叫真实世界,或环境,其实是外部世界),认清自己(如资源、能力或价值观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其实是内部世界),认清现实与想象中的现实的差距(根本是解决内部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许梳理会让你焦虑,但更能让你看清自己。
2、梳理与规划、整理、复盘、执行的区别
梳理:思考个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是意识,是思路的梳理。
规划:考虑个人或现实较少,更多的是考虑未来,臆想完美的自己未来会怎样。
整理:侧重于处理物品、作品、材料文档等,整齐而有条理。
复盘:或总结或回顾,考虑个人较多考虑环境现实较少,
执行:行动。
3、不愿意梳理的原因
一是不愿面对自己,二是不愿面对现实,三是鸵鸟心态逃避(如这件事情太复杂了,等等再看),四是节省时间的心态(“先干再说,不浪费时间”,恰恰浪费时间)。
4、怎么做?
阅读、思考、写作,多学、多做、多想,争取把重要的事情想明白。具体操作:更文完全可以针对某一事情自己想个一二三。
(二)关于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的本质
时间管理是为达成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它能解决人们的焦虑,认清个人能力的边界。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我们想偷懒,想做最少的事,获取最大的产出,即更短的时间产出更多的价值,也就是提高生产力。
2、时间管理方法的区别
第一代应该是从工业1.0起算,如何提高效率?在短时间内干更多的事情。这就做加法,用更少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情,这种方法导致的后果:臃肿的列表和繁杂的流程,但会让人感觉自我良好,事实恰恰相反。
第二代是工业3.0以来,现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事情越来越多,工作永远干不完,80 /20法则和艾维李金点子中心思想是做减法。这就是做减法,明白不做什么,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事情,减少无谓的消耗。
第三代是工业4.0以来,是3.0的升级版,随着社会变革越来越快,要学会筛选事情,要排序,就是停下来思考,哪些事情值得做的是应该做的。少做,并且做最重要的事。
3、时间管理的“术”与“道”
没有最好的手段,只有更适合的手段。番茄工作法、GTD、ZTD,滴答清单,to do list……可以尝试,但不要陷入其中,时间管理只是工具而已,服从服务于目标,适合自己就好,也可以自己创造(比如设定目标,分解目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回顾总结)
(三)认清个人价值观
认清自己的价值观的方法,就是不断剖析自我:我为什么真欢玩游戏?为什么不喜欢学习?我喜欢钱吗?为什么喜欢钱?我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为什么讨厌?等等,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大可勇敢一点,对自己说实话。
不可否认,剖析自己的三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特别是价值观。我们总是会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认为自己“应该”是怎样的,可惜那常常是我们对自己的脑想和期望。比如,在当今金钱至上、炫富成风、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有些人可能会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还有些人,本性就不爱钱,那么即使他们面临生活的压力,也往往会选择逃避和降低要求,就算赚钱的机会摆在面前,也不会像其他人那么敏感。
(四)思考的深度决定了阅读的效果
1、看书与不看书的区别。
2、看有价值的书与一般消遣性的读书区别。
3、看有价值的书,看完就撇了与看完有输出的(可以和别人侃大山、写文章、办事情等)区别。
4、看有价值的书,输出作者思想与输出自己思想的区别。摘录金句是输出作者思想最低层,其次是作者讲的中心思想。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学完后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有无连接?以后读书笔记着重记录通过书中某个观点引发自己的思考,有哪些有价值的想法,而不是有价值的知识。
(五)如何构建个人知识体系?
1、列一份自己当前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列表(侧躺的直方图);
2、确定自己的目标;
3、为达成目标需要哪些最重要的知识与技能?(1~2个);
4、围绕这一两个技能,列出相关的延伸技能并将其达到程度罗列(如10级精通,8级熟练,6级掌握,4级熟悉,2级了解);
5、整理成T型图,看自己是否满意并实时调整;
6、做。
其实作者的建议和张萌的七个人物法类似,都是需要根据愿景设立目标,目标设立时采用SMART法则,根据目标人物获得目标技能,划分级别决定自己练习的方向。
(六)想好了再干
1、不需要想好再干的工作:机械性劳动,无需动脑;非常熟练的工作,心中有数;探索性研究性工作,如科学研究、设计、陌生领域工作,只能干了再说。
2、不需要想好再干的人:拖延症绝症患者。
3、为什么想好了再干:磨刀不误砍柴工,万一比赛时跑错了方向,回头就迟了。
4、怎么做
一是拿起纸笔辅助思考;
二是给自己设定10-30分钟的专门时间,不受打扰的思考;
三是参考书籍;
四是参考高人或前辈的意见。
二、佳句摘抄
1、很多时候,我们宁可在泥泞中蹒跚前行,也不愿花点时间先把事情想清楚。在希望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情况大复杂了,还是等等再看吧。”或者告诉自己:“计划不如变化快,不要浪费时间了,先行动起来再说。”
大部分时候,我们臆想中的自己和未来是近乎完美的,我们觉得自己可以像听说过的牛人那样,3个月完成硕士课程,21天拥有8块腹肌,或是在遭到不公的时候据理力争。但事实是,我们压根没有时间和资本静下心来学习、锻炼身体,也从没坚持超过一周,第二天在公司仍旧忍气吞声。在读过很多个人管理的书籍之后,我们也常常产生能够掌控时间、生活和自己的错觉,但现实充满了让我们身不由已的事情,比如临时出差、生病或应酬。
我自己就犯过很多这样的错,走了不少弯路,到最后,我只能承认,“不愿去梳理”的本质是不愿面对自己、不愿面对现实。
2、当我们进行梳理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许多因素,比如自身情况、所处环境以及与自己相关的人和事。不知不觉中,我们开始重新了解自己:我们知道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知道了自己的边界和局限,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取向,也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要往哪个方向去。我们的视界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开始明确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路有几条,其中哪些是可行的,哪些是不靠谱的。可以说,通过不断的梳理,我们的选择更多样、更灵活了。在回顾的时候,也会非常清楚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有什么不同。
从满腔热血地开始到心灰意冷地放弃,这种事我们都经历过。许多时候,放弃的原因都是不得其门而入。如果我们能够在开始之前做个简单的梳理,也许就能找到一个相对靠谱的起点和方向。在这个基础上,边做边调整,无论是成功率还是效率都能得到提高。
3、时间统计整体思路是这样的:
A分析自己的统计需求,记录哪些类别,希望得出什么结果,以哪种方式展现,等等。结合“记录的目的”来考虑。
B列出具体的数据项:事务类别、日期、开始/结束时间、事件标签,等等。
C把所有数据记录在一张表上:我们需要一张表,作为存放"源数据"的表,这张表上是所有我们记录下来的原始数据,以后所有的统计和分析都依赖于这张表上的数据。所以,这张表最好起一个醒目的名字,确保以后的记录过程中,除了原始数据外,什么都没有。
D用另一张表放一些静态选项,让记录操作更容易:对于一些需要重复录入的内容,比如固定的事务类别名称,通过“名称管理器”和“数据验证”等功能实现下拉菜单选择录入而不足手动录入。
E在其他数据表上放置各种统计和分析结果,呈现的方式可以用数据透视表(图),也可以用函数提取相关数据做自定义表格。
4、思考的话题太大了,简直无从谈起,这里只能勉强凑几个tips。
凡事多想想“为什么”:大多数真实的问题都藏在一连串“为什么”里,通常只要找准了问题,就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了。
多想想未来:如果能够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问题,就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地方俯视人生。
尽量将思考进行输出:比如在知乎回答问题、写文章、把想法讲给别人听等,这才是训练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否则只能称为灵光一闪,闪完就忘了。
以上就是如何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能力的方法。如果上面所说的状态能坚持一段时间的话,就会变成一种习惯,它会驱使我们去行动,让“提升自我”变成一个内化的、隐含的目标。最后再次重申,不要纠结于细节和完美的规划,重点在于是否开始了行动,即便每天只能抽出十分钟,那就从这十分钟开始吧。
5、但列出这么多方法,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假设上面的来一条真的特别有用,那我和其他因为执行问题而苦恼的人就不会陷入“没执行——自责——自我激励——没执行”的怪圈了。
回想起来,我们在选择等一下要做什么的时候,或许有过到结,但大脑就是在某个瞬间决定了接下来是去学习还是去游戏。所以,我常常在想,人们做一件事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是目标和计划吗?我一直热衷于目标和计划,但它们对我的选择产生了多大影响呢?可以肯定的是,人绝不是像程序一样,设定好了目标和计划,就会义无反顾、按部就班地执行,否则我那宏伟的人生目标早就该实现了,而不是被丢到垃圾堆里。
那么,是内心的欲望吗?欲望确实是强大的驱动力,但人有很多欲望,如何衡量它们的强弱?是什么决定了它们对行动的影响力呢?比如,我学英语的欲望延续十来年了,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很好地去做呢?是当前享乐的欲望比学习的欲望更强烈吗?那为什么有时候我又会拿起书本背几个单词呢?是因为欲望在不同情形下的强弱会变化吗?如何掌控这些变化?
是习惯吗?也不一定。有限时间,我每天练字,按该早就养成习惯了,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不再练了。做弃的这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了是从第一次中断的时候,还是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某个时候呢?
是性格吗?有的人喜欢机械化、有条理的生活,有的人喜欢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但从日常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并非前者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达成目标,也并非后者就一定会一事无成。不管什么性格的人,总有些事是他们想做但没做的,也总有些事是没必要做但又做了的。
是意志力吗?意志力如何衡量?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意志力到了什么程度,就可以驱使我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们放弃了学习,却可以熟夜打游戏,属败屡战,这样的意志力到底是强还是弱呢?那么,是执行方法的问题吗?如果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
更好地执行,这种方法一定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和信仰了。然而,上面我们总结出了那么多用于促进执行的方法,这显然说明没有一种方法是通用的或者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特别有效的。
也许是所有这些因素在共同起作用?假如有这么多因素在影响我们的行为,那么各个因素的安量是什么?权重有多少?整体决策的机制和原理是什么?
如果影响执行的因素这么复杂,那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的每个决定是接近随机的呢?那么,如果我们的行动符合目标和计划。如何确定这个行动是出于理性的考虑呢?
所以最后,现告诉本节开头的那位四友说,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就是一些大道理和方法论,假如你都试过了,又确实没法让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情,那我确实爱莫能助了。
6、思考是阅读的最终目的。人追求的目标通常是使自己变得更符合自己的期望,深思熟患并身体力行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虽说细景行难,但若连“知”都不知,又怎么能“行”呢?思考能让我们变得更好,而阅读是促使我们思考的重要方法,也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做读书笔记确实是促进思考的一个好方法,不过很多人只是“用笔来记”而已,这显然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称为“摘要”,最好的结果就是有了一本写满“金句”的笔记本而已。
还是那句话,摘抄谁都会,但思考很少有人肯下这个功夫。你总结了一些"金句",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些句子是不是作者的观点?是不是论证的要点?对于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好好想想这些,再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能先想好再下笔了。如此一来,这篇读书笔记就不再是一篇简单的、流水账式的阅读记录,而是一篇有思想沉淀的文章。读书笔记并不是必须做的,比如这篇文章,你看完了,理解了,记住了“阅读要思考”这五个字,就足够了,还做什么笔记呢?
三、参考文献
1.《奇特的一生》
2.《Excel图表之道》
3.《你早该这么玩Excel》
4.《金字塔原理》
5.《零秒思考》
6.《深度学习的艺术》
7.《如何阅读一本书》
8.《思考的技术》
9.《刻意练习》
10.《最后期限》
11.《番茄工作法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