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购买他人的时间然后卖出去——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
我们之前谈过个人商业模式:
一份时间销售一次;
一份时间销售很多次;
接下来我们介绍另一种更为高级,甚至是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
购买其他人的时间,然后卖出去。
很多读者觉得第二种个人商业模式已经很难达到了,看到这个最高级的商业模式甚至有点绝望。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人人都在用,只是你可能没有注意到而已。
最可怕的不是你不知道,而是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明明在用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但因为对此并无了解,所以白白浪费很多珍贵的时间注意力。多数人在知道这种模式之后,回想自己当初的举动都觉得后悔不已。当初要是早点知道的话,肯定能够节省不少精力。
有时候简单的一句提醒都是有价值的。
购买他人的时间再卖出去,是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原理也简单:
既然自己的时间有限,那么购买他人时间就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
原则也简单,
“低买高卖”——这是一切商业模式的共通之处。
创业和投资本质上就是第三种商业模式。自己做老板,招聘员工,就是购买他们的时间,组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产品或者服务,然后卖出去;
投资人本质上也是购买创业者的时间,然后在想办法卖出去。所以能够想清楚投资人为什么非常看重创业者素质,而后采取看创业者做什么了(创业方向)。
能够成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是少数,为什么“最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人人都在用”呢?因为这是事实!
02
付费就是捡便宜——付费买来时间,说明自己的时间能赚更多的钱
当我们花钱购买他人服务的时候,本质上就是购买他人时间,以便自己的时间不被占用。还记得服务行业所谓的“缺陷”吗?——绝大多数服务行业人的每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
于是,那当花钱购买服务的时候,本质上是避免自己的时间花费到那些只能“一份时间出售一次的人”所做的事情上去。
你看,第二种商业模式并不是大多数人能够用得上的。甚至大多数人终生都没办法掌握的东西,可与此同时,事实上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运用第三种事实上更为高级的个人商业模式,真是令人惊讶的现象!
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未把“花钱购买他人时间”(他们看来是商品或服务)当作个人商业模式来处理(干脆脑子里没有“个人商业模式这个概念”),当然从来也不会想过这个事需要更深入的琢磨,才能够优化。
为什么大家没有想过这事呢?我觉得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习惯了只看见看得见的选项。
购物的时候,能够看到的只是可购买的商品,和钱包里的钞票。至于花钱省下的时间,劣质商品可能带来的麻烦,其实大多数人是看不到的。看不到并不代表它不存在,你只是忽略了那些看不见的选项。
一个人脑子里若没有相应的概念,其实相当于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于它的世界。那就更加不会对它进行任何思考行动了。
当我们面临选择的时候,不妨跳出现有的框架,看看还有什么隐藏属性的选项,能够看到更多隐藏选项,做出选择的机会更有可能是正确的。
现在除非是不得已,我都会付费来帮助自己省时间。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一切变得很方便,比如我会话十几块几十块来找人帮我买咖啡去外卖,这样省下10-20分钟时间我能够敲几百上千字呢!从这个专栏的收益来看,每个字价值几千块!真划算!
人与人之间,思考角度,思考根据,思考质量相差巨大。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没有认真思考:
如果你不肯花钱买服务,宁愿花自己的时间来省钱,那逻辑只能是:
你确定你的时间不值那个钱。即,你的十几分钟赚不十几块钱(所以不花钱请人买咖啡)。
只有这样的时候,不花钱才是合理的。但是绝大多数人不是这么想的,不是这么做的,甚至从没想过——于是天天在做不合理的事情还不自知。
这里要补充一点:
首先你要对你在进行的事情的价值有感知——省下来的时间和注意力要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去。
我不太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书太贵”,买不起。书是天下最便宜的东西……长期起来看中国的书比外国的要便宜很多……并不是因为中国人不重视知识,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销量足够大。写书是把一份时间销售很多次的方式;于是既然可以多销就可以薄利,若是可以销售很多,就可以更加薄利……这才是中国书价便宜的根本原因。
一个精英人士花时间精力把自己的宝贵知识体会写出来,传递着知识的结晶,然后以几乎纸张成本的价格卖出去,贵吗?怎么可能,付费才是捡便宜:
能被批量销售出去的时间更值得买——因为实际上无比廉价。
能够被大规模销售出去的时间,更值得买,既然已经被大规模销售了,就说明市场认可,已经有人帮你证明验证过质量,不是更放心?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果不能放弃100%的安全感,几乎是寸步难行的。
03
花钱省下来的时间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到单位时间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不论多么完美的方案,也不可能做到100%满足需求。即便是一个很大概率的好事,也有微小几率的可能失败,如果我们运气足够差就可能成为那个倒霉鬼。如果被这种霉运真的击中了,应该如何应对呢?平静的接受,继续做那些大概率可能成功的事情。
通常来说,收费服务总的要比免费服务质量要好,当然也有特例。就好比,初中生也有牛人存在,但绝大多数公司都会把学历当作一个重要的删选标准,就是因为这是有效的删选方式之一。
付费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个门槛,一个用来高效筛选知识的门槛。用好它,我们的生活效率会有大幅提升。
时间>金钱。
若是你认为时间比金钱更重要,你就会付费省时间,付费筛选产品服务;若是认为金钱比时间重要,你就会花时间节省金钱。
花钱避免自己的时间花费到“一份时间只能出售一次”的事情上去——为什么值当呢?因为你要想清楚你的时间花费到哪里最值当!
把时间花费到自己的成长上最划算。
即便是在第一种个人商业模式中,个体的价值决定时间的价值(估值),于是,若是你能够提高自己时间价值你就赚了——肯定不会马上赚到,但终将赚到。
还有一个极为最重要的因素是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想到的:
若是你笃信自己将来能够赚到的钱最终像复利曲线一样,那你就明白,在早期,无论多费劲攒下来的钱,相对于后来所赚到的钱,也都是极小极小的小钱而已。十年二十年后,那点点钱可以完全忽略不计。
这当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生意……
有些人不践行付费的模式,主要是因为他们低估了省下时间的价值。
在当下,省下的时间不一定比花费的金钱更值钱,短期来看越是如此。比如你在做专车的时候,听得到音频看付费专栏,这其实没有产生任何实际的产出。
这其实是一个怪圈:
为什么你现在省下的时间不值花费的金钱?因为你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还不够高。
为什么你的能力创造不了高价值?因为你的能力认知还不够。
如何提高能力,增强认知?通过花时间注意力来学习践行。
如何才有时间注意力践行?花钱省时间……
另外更为重要的,我们还有复利效应。花钱省下来的时间注意力,投入到学习,践行,刚开始可能并没有什么明显回报,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迎来井喷式爆发。与这个时候的收益比,过去购买服务所花费的金钱不值得一提了。
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定一个具体价格,然后做出对比。并且这个定价不需要保守,毕竟这是你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如果你自己都没信心的话那就 真没人能够帮你了。鼓励自己也是刚需。
04
花钱省时间为了让自己学习践行更多技能,进化成新的物种
把时间投入在自己的成长上,是在提升自己的价值;用在那些不必要的事情上,确是为了省下钱,耽误了成长,要多亏有多亏——可惜绝大多数人正在这么做,把脑力精力注意力都花费在鸡毛蒜皮上。
时间与精力都具有排他性,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最终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都显得有点“弱智”,甚至看起来“生活不能自理”的重要原因。他们关心的不是那些生活琐事,而是更为重要的事,其中必然包括自己的成长。
成长的方法是什么?几乎只有一个答案:学习践行。
有意义的人生之中,几乎没有什么比这两个词更为重要的了,习得每一个技能,都是给自己赋能,让自己拥有更强的能力。拥有更多技能就是拥有更多维度的能量。人之所以能够进步,成长,就是因为学习能力,甚至在我的世界里:
学习,进步,成长就是进化。
形象地说,没获得一个新技能的时候,你就进化成另一个物种:
学会开车:进化成腿更长的物种;
学会外语:进化成视野更宽广的物种;
学会演讲:进化成嗓门更大的物种;
学会写作:进化成声音更具穿透力的物种;
学会概率:进化成更够看清本质的物种;
学会统筹:进化成三头六臂的物种;
学会心理学:进化为更能够理解整个世界的物种;
学会现代金融:进化为当前这个金融时代里最受恩宠的物种;
罗永浩说过,现在这个时代堪比大航海时代,要想让自己和世界产生更多联系,就需要做船长,或者船员一起出海。但如果恰好你晕船,那就只能在码头看看风景了。
而今天,你只需要选好一艘游轮,让专业人士带着你看遍世界美景就足够了——得到就是一艘很好的游轮。
有了游轮你还要买船票,还要自己去每一个舱室看看里面的服务,并且亲身经历实践一下才行。
总是有人感叹,“人和人之间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答案很简单,虽然头顶同一片蓝天,脚踏同一片大地,呼吸着同样的空气,但是每个个体常常不是同一个物种,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很可能是物种之间的差异。
逻辑很清晰:
既然你的目标是终将有一天不再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那你就应该“合理的逐步减少自己的时间出售数量”;
方法就是“能够金钱换时间就尽量用金钱换时间”;
进而,省下来的时间全部投资到自己的持续进化上去;
进化成一个操作系统不断升级的物种——操作系统能够自动升级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