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晴
今天偶获一本书,是《觉醒父母》作者喜法莉·萨巴瑞的第二本力作。
为啥说偶获呢?本来这也是这个月书单中的,但不是这周计划的。因为被儿子激怒后,他“没收”了我正在看的书,随手在书架上拿起《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似乎冥冥中安排的,为避开冲突,我离开现场躲在车上看书。
看着看着,我心里慢慢回归平静,回顾着刚才的发生。我看到自己内心的冲突,体会着儿子的感受,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被控制反抗时的感受。发现我们三姐妹和父母相处模式截然不同,同样的如今我们三个娃也各不相同,各自随了自己的妈妈。这是基因?不是,至少不全是,书中有句话很好的诠释:
“无论孩子性格如何,以何种方式表现,这种处理问题的情绪化习惯,会在家庭中代代相传。”
这也是ALEX老师在《幸福父母》跟我们讲的祖传秘方,这样的情绪模式强大到我们无意识地做出反应,无法看清楚。
有效养育的关键是将焦点从孩子的“不良表现”转向我们自身“不恰当的情绪化行为”,除非我们能够确认并化解这种情绪化模式,否则我们就会不知不觉的培养孩子“不正常的行为”。当我们上下求索解决方案的时候,却意识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成长。
我们与孩子的一切矛盾都源于我们自己潜意识里的冲突。
大多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过去遭遇的问题所导致的,也源于父母对孩子现状缺乏了解。
从孩子进入我们生活的那一刻,他们就携带着自身的性格与我们互动,有时顺畅,有时冲突。我们不能断言孩子就是这样子,他是A性格,我的孩子天生古怪。因为孩子和父母一直在不断的彼此塑造。
每个人都会在心里暗自设想,生活应该如何如何,并促使与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扮演我们希望他们扮演的角色,却很少考虑他们是否同意这样做。我们把自己的剧本强加给他人,从来没有真正停下来想想,他们是否真的适合这些角色。
对于陌生人或者不算是朋友的熟人,我们会保持克制,不对他们指手划脚。我们知道,如果对他们施加太多干预,他们会干脆走出我们的生活。然而我们却很容易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随心所欲的为他们的生活撰写剧本,购买戏服,并且预测这部“电影”的结局。
我们的孩子被我们的“关怀”劫持了,被父母指定了角色的孩子别无选择,要么放弃真实的自我扮演剧中的角色,要么冒着被制片人镇压的危险奋起反击。这两种选项构成父母眼中孩子的“行为举止”问题的基础。
儿子从武汉学习回来,他就开始忠实自己的感受,也忠实成为我的镜子,时刻提醒我。谢谢老师教会孩子看见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勇敢表达。没有被我限制在剧本里的某个角色,我也不再为了实现自己的“剧本”,继续执着于剧本如何演下去。
感恩我自己今天与这本书的遇见!我很快平静下来,写下一段话,走下车,回到家里。把我写下的这段话分享给儿子,没想到他自己坦诚今天的学习因为自己没有管理好手机受到影响。
过去我对手机等电子产品视为恶魔,总是试图想让孩子远离。事实上,电子产品本身从来不是问题,互联网也并非问题所在,问题在于我们并不清楚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目的。随心所欲的告诉他应该或不应该看某个节目,可以或不可以上网等。那样就会削弱了我们决定的权威。另外我们存在不一致性,我们自己每天都在使用。
晚上终于有个机会我们就电子产品使用目的做了澄清,然后决定了如何使用以达成目的。新的尝试,新的开始!
我们之所以会创造这样那样的剧本,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和他人的本来面目。有效养育的关键在于,走出剧本模式,接受“本来面目”,当我们拥抱孩子的“本来面目”,就不再会责怪他们不符合我们的设定,也不会再试图去改变他们,从而使育儿从控制变为指导。
你是电影制片人?你还会坚持实现自己的剧本?
每日一句经典【第32天】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
其本意是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善良美好的真心本性在物欲横流的五欲六尘中不受污染,不被颠倒,永远保持清净,如如不动。因为只有保持清净心,才能使自己的智慧不被埋没,也才能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了了分明,生活才能够快乐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