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新闻,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离世了。
六小龄童老师这几年在微博上特别活跃,其他主演偶尔也看到消息,可我真没想过这部作品的导演是谁,甚至没有想到要去知道导演是谁。
经典的四大名著,除了《西游记》和《红楼梦》我完整看过了,其他两部脑子里是没有多少印象和概念的,这里也不是要分析86版的西游记到底有多好,毕竟我不是学这个的,冒昧写下一点读《西游记》的感受。
我看过的动画片里,唐僧是个大善人,一直误解了很多年,直到我真的读完了《西游记》。我真的特别讨厌唐僧,跟我讨厌林黛玉一样。我觉得再没有比唐长老更糟糕的人了,每看一回都希望他被吃掉。反而是今年年初星爷和徐克影片中的那个唐僧更契合原著中的唐僧。
唐僧真不是个好人,从一开始就不是,逃避责任谁都比不上他,每次出卖悟空我都恨不得把他从书里拖出来打死,我恨不得我是白骨精蜘蛛精金银脚大王红孩儿,能怎么折腾他就怎么折腾他,能怎么让他不快活就怎么让他不快活。
可是你反过来想,他到底也就是个凡人,跟我们一样。我们自身也是带着许许多多不可原谅的缺点,我们太平凡了,所以就寄希望于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希望他们是完美的,就好像自己的不足和错误都跟着改善了改正了。
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读到过一篇作文,他说书里的四个人其实是一个人,玄奘是本体,其他三个徒弟是一个人的放大了的三面,悟空的勇敢和冒进,悟能的可爱和懒惰,悟净的老实和死板,或者还有许多没有罗列出来的优缺点,其实都是一个人。那时候我觉得作者的思想真是高不可攀,我绝对就想不到这一层。但是我在这里写这百十来个字并不是说我现在厉害了能想出些什么东西了,只是列举出来,做个参考。我自己读完《西游记》之后也没有什么高深的想法,我就觉得大圣很厉害唐僧很窝囊八戒爱分家沙僧专劝和,没了。
改编自西游的作品不胜枚举我大部分没看过,最喜欢的反而是这两年的两部电影《大圣归来》和《西游降魔记》,今年年初的《西游伏妖篇》我不是很喜欢,当然吴亦凡长得是很好看的。
再回到《西游记》,我个人觉得是悟空的悲剧。我小时候不懂,每次看到《真假美猴王》就觉得很难受,这一关不能算是妖怪里最难的关,可我总是在这一回感受到恐惧,长大后看了书,觉得那不是恐惧,而是孤独。谁都不认识悟空了,能认出来的谛听又不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不耐烦,急于要一个结果。谛听为什么不能说呢?为什么一定要等到佛祖呢?
好多问题想不明白,现在不仅想不明白,反而更多问题了。
我以为,六耳猕猴不是别人,正是悟空自己,网上甚至有人说一棒子被打死的不是六耳猕猴而是悟空,这些都是佛祖的安排,说法不一我就不列举了。
六耳是那个上至九天偷吃蟠桃仙丹下至东海大闹龙宫的齐天大圣,结尾处的悟空是斗战胜佛。这一难不是唐僧的磨难,而是悟空的,那个冲撞的不羁的悟空终于败给了戒律败给了佛祖,真的美猴王被一棒子打死了,假的美猴王木然地陪唐僧走完了取经路赚了一个佛名,可是曾经让我们崇拜的让我们激昂的猴王被一棒子打死了。
这是一个多么悲伤的故事——好像信仰崩塌一样。
“踏碎凌霄,放肆桀骜。
世道险恶,终究难逃”
这一棒叫你灰飞烟灭。
我所理解的大圣,是菩提祖师的徒儿,是大闹天宫勇闯龙宫的猴子,不管不顾被五指山压了500年的猢狲,承受过被师父不理解的委屈,也毅然回来帮助师兄弟,他一直都是我的英雄。
《大圣归来》里江流儿说了一句话:有了大圣保护你,就什么也不怕了,最后大圣变身一身火红的时候我又是激动又悲伤,眼泪也就一直掉。《西游降魔记》我在电影院看第一遍笑到肚子疼,可是舒淇死的时候也哭得很难过,最后玄奘悟得佛理:又过痛苦,方知众生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西游原著里有一句我最喜欢的话:见性至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我不知道我到底有没有理解,毕竟只读过一遍,可是偶尔我会想,为什么要回首,为什么要去灵山?
我还没想明白,应该一时半会儿也想不明白了。
后来我最好的一位朋友送了我一个大圣的玩偶,我带他看山看海吻过草地和黄沙,无论到哪里都隐隐觉得大圣会保护我。
最后,还是感谢吴承恩先生,感谢杨洁女士,也感谢为大众呈现好作品的各位艺术家们。
丁乙
没有约片的摄影师,没有约稿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