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婵
【主题类型】必选:整理信息《读书笔记》
【导图亮点】1.图像化字体,2.意象化中心演绎,3.标志化人物.
【导图解说】
本图创意源于课堂上丽琼老师的一句话,“想要找好关键词,要做到断舍离。找到心中的‘怦然心动’的感觉”。于是,第二天就立即拿出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重读了,完全有种别样的体悟。尤其是我先边读边画了一幅原来风格的导图,得到老师的点拨后,再完成了新的作品,尤其感受到了“进步感”。
1. 中心图要引人入胜。之前用16K的本子话,空间较小,所以一直是文字为主的形式,A3的纸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 分支的逻辑关系要清晰。一级分支我一直比较注意,不过二、三级分支就明显缺少思考,比如下图机制物品下的旧衣和各得其所,一个是名词用来举例,一个是动词讲如何判断。
3. 用词要达意。有些时候为了一线一词,直接拆原文语句,导致用词不够严谨,容易产生歧义。
4. 导图呈现也要切记断舍离。建议5级分支,实在内容多可以再画一张子导图。不要硬挤在一张!我之前一直喜欢一书一图,所以画着画着,信息就过于密集。
下面贴一下before版,做一下对比,可以直观看出系统学习的差距。
1. 中心图
创意源于我对于断舍离三个字的相关联想。断就要挥泪斩情丝,所以是一把剑。舍需要舍弃,扔掉,所以是垃圾桶。离,要脱离执念,所以我想用断线的风筝来表示。整个断舍离的过程是找到自己“怦然心动”的感觉,注入内心的能量,于是,我在主人公丸子衣服上,画了一颗带光影的心,微笑着用剪刀剪掉了风筝线。底色是鲜艳的嫩绿色,还原了放飞风筝的场景,而且嫩绿色有种生机勃勃,断后重生的喜悦感。
2. 第一个分支
从断舍离的定义切入,我特意把序言里张德芬的理解加了进来,是从内心出发的视野,也是我在之前看书的时候错过的。我给内观配了冥想的图,欲望则是钱袋,特别给执念加上了牛角尖,还配上“哞”的音效,时刻提醒自己,脱离执念。个人认为断舍离中,离是最需要修炼的部分。
3. 第二个分支
用黄金圈“why-what-how”来阐释整个断舍离的机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筛选必需品的部分。和最重要目标的聚焦有类似之处,聚焦3件最重要的事,可以引申到断舍离里必需品的种标准:价值、需要、美感。我特意给位置加了插图,这是自己之前没注意的,位置的选择,美感的提升,也可以增强“怦然心动”。
4. 第三个分支
困难是断舍离无法持续的大敌。书中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像“便秘”,断不掉,舍不下,我用一坨带着气味的粑粑来呈现。书中回忆的破烂儿也让我感同身受,想到床底下堆满的童年的奖状,同学录,文章,让我不禁开启了自己回忆的留声机,仿佛还带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和同学们的嬉笑怒骂。
5.第四个分支
行动是培训的最高境界,也是学习的有效转化。对于整理环境的定义具象化了我对行动的目标感,居住环境=数量x场所x时长,所以,我给环境配上了一所房子。要对扔掉的物品带有感情的说“对不起”“谢谢”也是想要去开始的行动。作者形象地用精品店来描述在看得见的空间摆五成的概念,让我脑海里一下子就跳出了香奈儿、爱马仕等一众精品店的形象,所以我也想用logo来传递出来。最后是自“在”,也就是把不能竖起来的东西卷起来放,以便取用时一步完成,我之前实操过,觉得很想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思维导图的两遍绘制,包括这篇文章的诠释,让我感觉经历一个“输入-思考-复盘-输出”的过程,对于断舍离这个概念有了4重深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