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是很多人顶礼膜拜的电影神作,也是一部具有永恒生命力的作品。大学的时候第一次看,被里面的台词吸引,后来,被影片里囚徒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安迪的勇气折服,而今工作了几年,对影片中关于体质化的呈现感同身受……它像长河一样,浸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生命的养分。
希望——扼住命运的咽喉
安迪本是个前途似锦,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银行家,却因蒙受冤屈被判两次终身监禁。虽然他的身躯被禁锢在肖申克监狱,他的灵魂却在阳光下自由飘荡。他为何能够逃出肖申克那黑暗坚固的高墙?根源就在于心中那不灭的希望。
刚入监狱时狱警的暴力可以躲过,苦闷乏味被压迫的生活可以忍受,但是一次次被那鸡奸三人犯毒打和欺侮,他没有退缩,反而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让他们得到严惩。汤米告诉了他妻子被杀的真相,自由就在眼前,请求典狱长给他机会重审却遭到回绝,他被迫独囚一个月。随后典狱长杀害汤米并威胁他,镜头下的他蜷缩着身体,眼睛由于长久的监禁而畏光,头发沧桑斑白,胡子拉渣,这是整部影片中他最狼狈的一刻,命运之神的审判会击败他吗?影片来了一个转折,他告诉了瑞德大树下埋藏的东西,那是让瑞德在出狱后生存下去的希望。正像安迪自己所言:
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它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接触不到,那就是希望。
史铁生在《命若琴弦》里讲述了一个同样的故事:老瞎子穷尽一生,走遍千山万水卖艺,只因为他的师傅告诉老瞎子,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取琴槽里的能治好眼睛的药方,老瞎子弹了一辈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才发现琴槽里装的不过是张白纸。只有绷紧那生命之弦,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即使结果是死亡,但不放弃,就可以扼住命运的咽喉,绝处逢生!
救赎——找回自我,影响他人
影片的主要场景是监狱,从一开始影片就给我们展示了监狱里的黑暗和恐怖,囚犯们没有话语权,自由被剥夺,被泼洒除虱粉,赤身裸体地进入牢笼,老囚欺侮新囚成为习惯,他们身处暴力之中,却也对别人施予暴力。他们安于现状,精神世界崩塌,奇特的是,他们人人以阿Q精神自慰:我无罪,这里人人都无罪。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讲到所有的罪犯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为自己的犯罪找到合适的理由。
“作恶的人可以怪罪所有人。除了自己,这就是人性。
这样的监狱世界,被安迪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狱警处理税务,狱警请劳动的囚犯喝酒,阳光撒满大家的肩头,好像回归自由。安迪每周一封信写给相关部门,请求扩建图书馆给狱友提供精神食粮。他偷偷放《费加罗的婚礼》给狱友听,教汤米识字,送瑞德口琴……安迪在找回真实的自我的同时也在狱友的心里播下追寻,求知,良善,友爱的种子。所以,当瑞德两次出狱被驳回时,他在心灵上改头换面了,面对审判员的审查,他觉醒了,他不再重复申辩自己改过自新了:
他找回了自我的价值,半生的蹉跎和折磨已经让他付出了代价,他已经赎清了罪孽,不需要别人的评判和审视。
体制化——生存的困境
布鲁克斯是肖申克的图书管理员,被囚禁了整整五十年,当他刑满出狱的时候,却不惜伤害狱友以求留在肖申克。因为他的一生已经体制化了。
就像瑞德所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它;慢慢地,你习惯它;最终你会发现自己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
即使成熟老练如瑞德,也自认自己在外头是吃不开的,他一直在顺从监狱的规则,却没有改变和打破的勇气。回到社会,对一个老人来说是残酷的,他像一个小孩,无知无助站在喧嚣的街头,布鲁克斯找不到自我的价值,每天担惊受怕,惶恐不安,最终绝望自尽。
“痛恨——习惯——依靠”的体制化过程简直就是我们生存的缩影。它就像毒药一样一点一点地渗入我们的灵魂,而我们却心甘情愿地受它的奴役。各行各业都有相应的行业规则工作分配,很多时候我们离开自身所处的行业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为周围不是同类的人,我们没有安全感,无所适从……所以,体制化过程中,我们要打破思维的墙,警惕摆脱自身的舒适区,不断地追上时代的脚步,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像瑞德所说:
你知道,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当年,《肖申克的救赎》曾经与《阿甘正传》在同一届奥斯卡pk,却一个奖项也未获得,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观众和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