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需要我们装进脑袋里而不是手机备忘录里的东西,像XX夫斯基是哪个国家的,写了些什么;像物质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像喜欢的一首歌,想要不看着歌词唱;像弹吉他的和弦。
像一些可以在朋友面前装A的知识,总不好意思拿着手机念,是吧
说到背书,有没有想到自己苦逼的读书时代?在
那个夏天还没有好好的欣赏班上可爱女生的脸蛋儿,却要被逼着背诵高(中)考的知识点;还没有好好珍惜即将逝去的高(初)中生活,就要被 一山放过一山拦 的考试试卷压的喘不过气来。
相比较于那个时候Get到这个方法,现在或许显得有些无用了,因为手机电脑随身带,备忘录里几乎可以装下整个人生的储存空间,根本不用担心会不会背了。但我们和朋友聊天不至于也会看着备忘录,可以和某某某聊什么话题吧,看着手机和朋友聊天,不仅显得不礼貌,也会让气氛热不起来。
今天咱们要分享的干货就是可以用一两分钟时间就可以记住几个短小的笑话,用不了几天咱们也能成为那个幽默风趣的人。
好吧,废话不能多了,上正餐:
咱们应该都知道清晨或者傍晚时记忆的最佳时间吧,那我们就用这两个最佳记忆时间,双管齐下一齐用来记相同的知识点,这也符合某某记忆曲线的标准。
可不是今天早上和今天晚上,而是前一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一起利用。虽然这其中有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经过几个月的实践,不但产生不了记忆曲线上可能忘记70%的作用,反而还会利用大脑在休息时整理记忆的间隙顺道还强化了一下睡觉前记得东西,排在大脑信息处理线程队列前面。
前一天晚上什么时候记呢,这可就是只传男不传女的修身秘籍啦,传给你后可要珍惜哦!。不是在那些砖家“研究”出来的最佳记忆时间饭后一小时,睡前一小时。而是在马上要闭眼睡觉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咱们做完要做的工作后,冲一个热水澡,躺在床上再刷一会朋友圈和微博,当一切为睡觉做的准备都完成之后,放下手机,就是最佳时机。
这个时候的记忆力其实不是靠意识来操控的,而是通过潜意识来记忆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你想啊,在原始社会,人类不也是处处提防着山中凶猛的野兽吗,特别是在要睡觉前这段时间虽然很困但各方面的观察力都会提升,因为自己要为即将来临的数小时无意识的睡眠观察潜在的危险。也或许是眼睛最后接收到的图像(环境信息)会在大脑里徘徊良久,就像看新闻更亲向于看The latest(最新消息)一样,最后的信息往往比中段的信息要重要,这或许也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逻辑。
在晚上马上就要睡觉之前被一些东西的话,还有助于睡眠哦,因为有个念想,不会去漫天漫海乱想一些,快速进入深度睡眠,一觉睡到天亮,醒来后也会神清气爽
第二天清晨要什么时候记呢,为了顺应昨晚的记忆,最好把要记忆的东西写在纸上放在床头(避免用手机记得各种干扰),那样的话早上起来,刚睁开眼睛顺手就可以拿起来看一遍,读一遍,闭上眼睛想一遍。这用远古人类的习惯也解释的过来,睁开眼睛的反应速度和头脑清晰度应该处于巅峰状态,以便于再一次的熟悉昨晚在此休息的环境,如果是被某种异动惊醒的,也难免于要“逃命”。
嗯,就这样。然后再推荐一种记的方法:有可靠研究表明人脑一次性只能记住最多7组数据,也就是说把要记的东西分成段来记,个人觉得四、五份最佳。如果很长的话,可以成树状图型细分下来,先分成七大段再在每段里分成几小段,每大段“贴个标签”。
说的有些复杂呢,举个栗子吧:
需要记忆的知识:来自美洲的蔬菜水果有:玉米,土豆,南瓜,花生,辣椒,向日葵(瓜子),番茄,菠萝
由于有8个东西,所以分成一个一个的记效率不高还容易忘,我们来分成两份,可以生吃的和不可以生吃的。
那么,来自美洲的蔬菜水果(知识点):
可以生吃的:花生,向日葵,番茄,菠萝;
不可以生吃的:玉米,土豆,南瓜,辣椒。
这样是不是就好记多了,当然怎么分看个人爱好,可以分成喜欢吃的和不喜欢吃的两类,可以可分成四类。这样比八个东西一个一个记好得多。
按照咱的这个方法,包你记住自己想记住的,学会自己想学会的,取得好成绩、好业绩,登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每天只需两分钟
为什么只需要两分钟?个人不怎么推荐一天晚上要睡觉之前记得太多,一两句话就行了,自热天早上在复背一下,记得牢牢的,剩下的的二天在记,一天记一丢丢,积累下来也算是记忆达人了,还等什么,今天晚上就开始呗……
最后来总结一下:
把需要记进脑袋的知识分成份写到本子上
在晚上闭眼睡觉之前记一遍
第二天起开睁开眼睛后就再记一遍